北京12月3日电 题:美国华人病理医生王焕友:探寻临床诊断“金标准”
记者 徐文欣
“我在美国求学时,华人医生相对较少,但我想既然欧美人能在美国做医生,华人自然也能做到。”近日,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疗中心病理学教授、血液病与淋巴癌亚专业主任王焕友在接受记者连线专访时如是说。
图为王焕友。 (受访者供图)成为病理医生并非易事。1992年,王焕友从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赴美,前往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做访问学者,并攻读分子病理学博士。工作时间,王焕友开展病理实验并进行基础研究,休息时,他则准备美国医生执照考试。为节约实验成本,他养了100多只小鼠,无论是否放假,他每天最少要到动物房看两次小鼠。“我爱人甚至‘抱怨’说,这些小鼠比她都受我的重视。”
若想成为独立病理医生,毕业后还需经过多年的培训。观摩学习外,培训期间的新人要对病理切片进行分析研究,并在住院医师的帮助下得出诊断。
2005年,王焕友完成5年的培训,成为血液病和淋巴瘤病理医生。他告诉记者,病理医生虽身居幕后,不直接与患者打交道,却是治疗决策支持、研究与新疗法开发及预后评估等环节不可或缺的部分,被称为“医生中的医生”。病理学则被称为临床诊断的“金标准”。
王焕友的主要工作是血液病与淋巴癌的诊断。参加工作19年间,王焕友看了逾4万张病理切片,为上千名患者提供了病理诊断。
“病理检测中,微小的病变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生存率、复发及并发症风险。越早发现病变,就能为患者争取越多的治疗时间。”王焕友约有75%的工作时间都在进行血液病与淋巴瘤的病理诊断。这两种疾病死亡率比较高,他希望通过发现生物标记及时准确地做出诊断,通过基因和分子探索其发病机理。
“病理学是在美华人医生执业最多的专业,聚集了大量华人精英。”王焕友说,华人应用自己的优势站稳脚跟,以开放、包容和客观的态度开展交流合作、争取自身权益。
由于病理医生培养周期长、资源分布不均,中国面临病理医生缺口大、供需不匹配等问题。在美华人病理医生为两国开展病理诊断沟通搭建起桥梁。
2019年至2020年,王焕友担任全美华人病理学会主席。在这期间,他负责组织学术会议、筹备赞助经费、并开展住院医师培训。
2024年10月19日至20日,全美华人病理学会举行第十届病理诊断课程,图为课程参与者拍照留念。 (受访者供图)王焕友介绍,全美华人病理学会每年举行两次大型学术会议,并和中国医院与高校的病理医生不定期举行会议,共同探讨病理学的发展与诊断。这直接推动了两国病理学的多方位交流。
医学无国界,医者共仁心。2024年9月,王焕友获第七届“世界杰出华人医师霍英东奖”。“我会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与国内外同行开展更多交流,为健康事业继续贡献力量。”他说。(完)
本网站的文章部分内容可能来源于网络和网友发布,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进行删除处理,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clwxseo.com/guonazixun/17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