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创领中心 > 技术服务

舒曼壁挂炉故障(舒曼壁挂炉故障代码表)

  • 技术服务
  • 2024-11-15
4401

本文目录一览
  • 1.决战日德兰(终结章),王权旁落
  • 2.《战史文库》生死邂逅大西洋:战旗不坠
  • 3.全球十大最顶尖的重工业国家
  • 4.煤炭:变脸的能源(上)

1.决战日德兰(终结章),王权旁落

上篇回顾(决战日德兰,欧洲海权的最后巅峰)

绝 境

————————

误入英军火力网的德舰开始陆续中弹,队伍顿时乱作一团,公海舰队的一只脚已经踏进了鬼门关。


不过战巡分队指挥官希佩尔就比较淡定了,因为他早就在鬼门关的门口横跳了一整天了,现在对这种场面已经审美疲劳。

希佩尔自豪地看着自己的分舰队,这一天下来大家都不容易,本来只是被安排当诱饵,结果一仗下来挨的揍比谁都多。现在就等舰队司令下达撤退命令了,在这最后的时刻,希佩尔冷静地清点了一下自己麾下的这5艘战列巡洋舰:


  • “吕佐夫”号头部进水几千吨,头重脚轻船尾都翘起来了,现在只能撅着屁股慢慢漂。
  • “德弗林格”号也是一片狼藉,身上满是弹孔,主炮只剩一半能打。
  • “塞德利茨”号的主炮同样被炸毁了一半,再加上之前还中了一发鱼雷,所以现在和“吕佐夫”一样船头进水头重脚轻。


  • “冯.德.坦恩”号的屁股则是老早就被开了个大洞,现在也有近千吨海水在里面晃荡。4座炮塔有2座完全被毁,剩下的2座还时不时出现机械故障。
  • 只有自己乘坐的“毛奇”号相对受伤轻微一些。


被打穿的炮塔(德舰优秀的防火设施避免了殉爆):

现在除了“吕佐夫”号受损特别严重只能自生自灭以外,其他四艘基本都还能跑,只要舰队司令一声令下,哥几个逃出去还是很有希望的。


希佩尔中将:

然后希佩尔就接到了舰队司令舍尔的命令:


“命你队不计后果,向敌舰冲锋,掩护主力撤退”


舍尔中将:

舍尔的脱身之策就是卖希佩尔,让他率领战巡分队冲到皇家海军跟前去吸引火力,换取主力舰队掉头的时间。


这个办法虽然残忍,但也是无奈之举,战列舰体型庞大且动作缓慢,所以德军的整个主力舰队要完成原地掉头的动作,大概需要十分钟。


在这十分钟里,所有德舰都是任人宰割的固定靶,如果任凭皇家海军30余艘主力舰的300多门巨炮肆意蹂躏,那几乎不会有任何德舰可以全身而退。在这个过程中哪怕是只损失几艘主力,整支舰队就会因兵力劣势而逃不出包围圈。


但只要把希佩尔“卖掉”就不一样了,他一冲上去对着英舰重炮骑脸,那么英军就必然会把注意力先集中到他的那几艘战列巡洋舰身上。


皇家海军的巨炮虽然厉害,但要击沉这几艘皮糙肉厚又跑得快的2万吨级战列巡洋舰,怎么着也得打个十几分钟。而这十几分钟就是德军主力趁机掉头的时间窗口。

希佩尔接到命令后心领神会,他立刻在“毛奇”号上升起了自己的中将旗,然后便率领麾下这4艘还跑得起来的战列巡洋舰开足马力,向人类史上最庞大的巨炮火力网发起了自杀式冲锋。


这支战巡分队一口气就冲到英军阵前7000多米的地方。英国人看到这几只突然冲到跟前的钢铁巨兽,一时间也非常惊讶:


这群德国人就差把“来打我呀”四个字写脸上了。


于是皇家海军决定满足他们的愿望,将全部火力都倾泻到了这支德军分舰队身上。上百门巨炮的怒吼一下子就把这4艘战列巡洋舰打成了4个火球。


冲锋中的“塞德利茨”号:

刚冲过去的时候希佩尔分队还能象征性地边冲边开几炮,然而仅仅几分钟后,他们的炮塔就几乎全部被炸毁,事实上甲板上能掀翻的东西都被英军的炮火掀了个底朝天。


无穷无尽的爆炸声几乎要震碎希佩尔的耳膜,在重重水柱的包裹下,他也不知道沉没或殉爆会在哪一秒到来;如今目光所及之处满是火光和浓烟,时不时还会有爆炸掀起的钢铁碎块飞过眼前。


这支战巡分队举着一堆打不响的废炮,嚣张而又决绝地在英军阵前浪来浪去。

舍尔没有辜负希佩尔的牺牲精神,他抓住战友拼出来的这十分钟完成了主力舰队的敌前大转向,然后开足马力撤离战场,这下德国压舱底的22艘战列舰总算是全都保住了。


当然了,在自己逃出升天的同时,舍尔也没有忘记在前方挨揍的老伙计。他看见希佩尔分队居然还没沉,便立刻派驱逐舰编队冲过去对英舰发射鱼雷,争取把希佩尔捞出来。


这些驱逐舰非常勇敢,他们杀到英舰跟前抵近射击,结果一发不中,自己还沉了2艘。


不过这些鱼雷迫使英舰做出了躲闪的动作,暂时放松了对希佩尔分队的火力打击;后来德军队列末尾的几艘战列舰又过来帮衬了一下,希佩尔总算是获得了一丝喘息之机。他在确认主力舰队安全撤退后,便抓住这个空挡溜之大吉了。


虽说是大难不死,但损失也非常惨重。希佩尔分队的4艘战舰都被打成了马蜂窝,甲板上的船舱到处透光,甲板上的船舱到处漏水,炮塔也几乎全部报废,全舰基本上已经没有能正常运转的设备。


它们的这个状态已经不能称之为“军舰”了,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群在水上漂浮的铁壳子。


已被炸成废墟的船舱:

其中“塞德利茨”号因为船头进水太过严重,一加速前进就会“呛水”,并造成船头下沉。所以该舰只能维持在15节以下的龟速缓慢爬行,能不能到家就听天由命了。

英军这边躲完鱼雷后,已经看不见德舰的踪影,这倒不是因为德国人跑得快,而是因为当时战场烟雾太多且夜幕已经开始降临,能见度降到了不足几公里。在这样的条件下,英军的索敌行动就非常困难了。


晚上8点半以后,海面上已经完全漆黑一片,皇家海军司令杰利科明白,如果再这么漫无目的地搜索下去,找到德军主力的概率就跟中彩票差不多。


约翰·杰利科上将

他必须想办法在黑暗中占据主动,而要想在这种两眼一抹黑的情况中占据主动,最关键的就是两个字:预判。


英国作为百年海军强国,专业水平毋庸置疑。总司令杰利科就是一个一流的航海专家,他在黑暗中冷静分析了德军的撤退方向和航行速度,并很快得出结论:


舍尔当前的位置,大致是在和自己平行的西侧。而大陆的位置,则在自己的东侧(日德兰半岛)和南侧(德国本土)。至于舍尔要回的母港,就坐落在东南角的海湾里(威廉港)。

理论上舍尔要回家,有三条路:


  • 第一条是先往东开到日德兰半岛沿岸,然后再往南开到母港。日德兰半岛沿岸的合恩礁附近有水雷,不过因为这些水雷是德国人自己布的,所以留了一条只有他们自己知道的安全通道。公海舰队只要开到合恩礁,开进这条安全通道就算是“上岸”了。
  • 第二条是先往南开到大陆沿岸,再往东开到母港。
  • 第三条是往东南方向开,直接开向东南角的母港。


但现实中如果直接往东南方向开,会经过一片没有安全通道的水雷区域,所以实际上只有前两条路可选。

那么舍尔会选哪条路呢?


豪 赌

————————


要判断对手的想法,就要站在对手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现在皇家海军就处在公海舰队东面的位置上,如果舍尔选择马上向东转向,就很可能会再一次撞上皇家海军。所以他大概率会继续往南走,等他自己觉得已经甩开英军后再调头往东。


基于这个判断,杰利科再次让皇家海军主力舰全部排成了一条的单纵列,这一次还把贝蒂的6艘战列巡洋舰也一起整合了进来。

这条阵列线由北向南延伸,以17节的速度保持向南航行,它们就如同一道篱笆,拦在了舍尔舰队东进的必经之路上。大家照这个速度开到南边大陆沿岸(赫尔戈兰湾附近)的时候,太阳也差不多该出来了,到时候皇家海军就可以轻松的在阳光照耀下找到公海舰队。

我们今天站在上帝视角来看,杰利科对局势的判断可以说是非常精准,当时的公海舰队确实就在皇家海军西侧十来公里的地方,而且航行方向和皇家海军几乎平行,都是在往南走,航速也和皇家海军十分接近:16节。


看起来一切都逃不过杰利科的手掌心。

而此时正在率队逃命的舍尔也逐渐发现了自己的困境:虽然在夜幕的掩护下,公海舰队暂时获得了平静与安全,但这并不能改变德国人有家难回的窘况。

舍尔也知道最近的逃生之路是马上往东开到合恩礁附近,然后进入雷区的安全通道。


但此时英军就在附近,贸然东进很可能会和上次一样撞上英军,而这一次不会再有希佩尔分队去挡枪了,因为它们现在都已经是废铁形态,能勉强跟上大部队就不错了。


所以正如杰利科预计的那样,先往南走才是最稳妥的。


然而战场上从来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稳妥”,对于德军来说,往南看似稳妥,但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它只是把问题推迟到第二天早上,寄希望于英国人不会一直追过来而已;而往东虽然凶险,但毕竟现在是晚上,干什么事都有个夜幕掩护,赌一把没准就冲过去了。


那么,赌吗?

说到赌一把,舍尔就不困了,事实上这一天下来他一直在赌。


早在凌晨接到有英舰出动的报告时,舍尔就赌了一把英军只是例行巡逻,自己无需改变计划。


结果人家是全军出击。


下午追击英军的女王分队和贝蒂分队追到一半,和前方战场的信息联络突然中断时,舍尔又赌了一把前方战场情况不会有大的变化,可以放心继续追。


结果追到的时候,皇家海军的27艘主力舰已经在列队等着他了。


傍晚撤退的时候想调整航行方向,舍尔再赌了一把英军会因为战场能见度差而发现不了自己。


结果刚转完舵就迎面撞上了在到处寻找他们的皇家海军主力。


如果说日德兰战场是一个赌场,那么舍尔就是一盏“赌场明灯”,押了一天一夜愣是没一次押对的。现在他所有的底牌都已经打完,输得就剩条裤衩,再赌下去就是押上整个德国的国运了。


按理说手气不顺就应该及时收手,然而赌棍的逻辑从来都是“已经输了那么多把了,我就不信下一把还会输”。于是舍尔一不做二不休,再次坐到了赌桌前。


梭哈!不梭不是德国人!

晚上9点多的时候,随着舍尔一声令下,本来一直往南开的公海舰队突然调转船头,开足马力向东突进。一路上舍尔一直紧张地注视着前方,一个多小时后,皇家海军映入眼帘...


我的神呀!

正所谓“赌”网恢恢“输”而不漏,舍尔此时的心头有一万匹羊驼奔过。但是现在说什么都没用了,大家都是夜间行军,等看到对方的时候距离已经非常接近,转向或刹车都已没有可能,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冲。


公海舰队拉响了舰炮,咆哮着冲向皇家海军,巨大的火光瞬间点亮夜空。正列队前行的英舰猝不及防,阵型被冲得七零八落,眼睁睁地看着德意志的巨舰踩踏而过。


为啥英军突然这么不经打呢?


因为舍尔正好从皇家海军主力舰队的尾部穿过,碰到的是处在外围的弱小的驱逐舰编队,也算是踩了狗屎运。


但这并不意味着德军就安全了,实际上他们这个时候已经走到了毁灭的边缘,因为他们在英国的人眼皮底下彻底暴露了位置。皇家海军现在只要一个回头就能把德国人全部吃掉。

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整个日德兰海战中最诡异的一幕发生了:


一直在苦苦搜索德军的皇家海军,却在德军真正出现的时候无动于衷,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继续大摇大摆地往前开。


难道英国佬都睡着了吗?并没有,事实上所有英国官兵都看到了海上亮起的火光,包括舰队司令杰利科在内。


那这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英舰的战列线拉得很长(10公里左右),杰力科站在队列的中部回望遥远的队列尾端,虽然看到了火光,但无法判断战斗的规模。

对于杰利科来说,如果火光下面仅仅是轻型舰只之间的小规模战斗,那当然就没必要全队回头。因为一旦回头,而最终抓到的又并非主力,那么就会耽误对敌方真正主力的追击。这个险杰利科冒不起。


再说了,谁知道会不会又是舍尔专门派出来欺骗英军的“诱饵舰队”呢?

那么问题来了,难道堂堂皇家海军司令在做决策的时候只能立足于猜?


那倒不是,杰利科虽然离得远,但主力队列末尾的那几艘战列舰离得近啊。那些战列舰上的指挥官对这场战斗看得比杰利科更清楚,只要他们及时把真实情况向上报告,亦或自己临机决断冲过去迎敌,那舍尔便插翅难逃了。


然而这些指挥官屁都没放一个,眼一睁一闭,舍尔就过去了。


巨佬们你们这是通敌了吧???

其实这些舰长对大英帝国的忠心还是值得信赖的,他们的这个操作虽然在我们看来匪夷所思,在对于他们来说却非常合理。


皇家海军是一个巨大的组织,这个组织在世界第一的位置上已经呆了一百年。长期高高在上的生活让这里面充斥着大量打卡上班的老油条和擅长甩锅的官僚。用我们熟悉的词语来形容,就是“体制”。

体制内的第一行为准则很简单:听上级的。


在当时的情况下,整支皇家海军都看到了交战区域的火光,包括总司令在内。既然如此,大家安心听总司令的命令就好了,是不是德军主力让他自己去判断,其他人又何必节外生枝给自己找麻烦呢?


如果因为你的报告改变了总司令的决策,那么报告对了,功劳是总司令的,错了,锅就是你的。


关键时候大家的小九九都打得飞起,最终结果就是在这个歼灭德军的最后时间窗口里,总司令杰利科没有收到任何详细的战场报告,以至于他觉得远方的火光并不是什么大事,自己干脆回屋睡觉去了,毕竟明早“还有一场大战等着自己”。

其实这也是杰利科在整个日德兰海战中的处境的缩影。


在这场战役里,他自始至终得到的情报都非常有限,属下大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摸鱼达人,极少向他主动汇报战况。国内情报部门的情报也非常滞后,因为每份情报都要走完一整套复核和审批流程才能发出,等发到杰利科手上的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于是背靠全球最大海军的杰利科,在战场上却只能孤独地依靠自己的计算和分析来做出决策,出现疏漏也在所难免。


就这样,在大英官僚体系的配合下,“赌棍”舍尔有惊无险的带队穿过了皇家海军队列的屁股,中间只碰到了一些小插曲:


0点左右,和大部队走散的英舰“黑王子”号万吨级装甲巡洋舰在黑夜中隐约看见一队模糊的黑影。该舰舰长打算确认一下对方的身份。然而他“确认”的方式是开到距离对方1公里处发信号盘问是敌是友...


结果对方的探照灯一打,英国人才发现面前的正是德军主力。这下羊入虎口,他们还没来得及向上级报告就被德舰的一波齐射撕成碎片,全舰857人无一幸存。

后来还有一支英国驱逐舰编队也撞上了德军主力。不过这一次的英国人很聪明,他们放了鱼雷后转身就跑,结果德军的一艘老式前无畏舰“波美拉尼亚”号不幸中雷被炸成两截。


因为担心英舰回去报信引来皇家海军主力,所以德军没有停下来营救“波美拉尼亚”号,而是撒腿就跑,导致该舰上的844人全部阵亡。


尽管各种小摩擦不断,但双方的主力舰队终究是没有再碰上。一夜惊魂之后,舍尔终于开到了合恩礁,进入了雷区的安全通道。

而杰利科在差不多凌晨四点的时候才收到关于德军位置的确切情报。此时他虽然立刻掉头回追,但为时已晚,最终只能在合恩礁的雷区外眼睁睁地看着德军远去。

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巨舰大炮之战,就这样虎头蛇尾的落下了帷幕。


德军在优势敌人的包围下以较小的代价逃出生天,创造了海战史上的奇迹。他们最大的遗憾是“吕佐夫”号这艘最新式的战列巡洋舰因为受伤过重而无法拖回,德军只好在人员疏散后用鱼雷将其自裁于海上。


沉没的“吕佐夫”号:

英国人则对这场战争的结果感到非常郁闷,一百多年前纳尔逊率领皇家海军以弱胜强一战摧毁法西联军,今天的皇家海军却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让对手全身而退,自己还被打得鼻青脸肿,说是“丢人现眼”也不为过。


在这场战役里,英国沉没3艘主力战列巡洋舰,3艘老式装甲巡洋舰,8艘驱逐舰,损失总吨位高达11万吨,阵亡6094人。


相对而言,德国的损失要小不少,他们只沉没了1艘主力战列巡洋舰,1艘老式前无畏舰,4艘轻巡洋舰和5艘驱逐舰,总吨位6万吨,阵亡2551人。


战斗中为保护主力舍身堵抢眼的希佩尔成为了德军中的MVP,他本人也获得嘉奖,在名字里面加了个“冯”(弗兰茨·瑞特·冯·希佩尔),从此成为了贵族。


众星捧月的希佩尔(中):

出于国家脸面的考量,两国在嘴炮上都对外宣称自己获得了胜利,杰利科也在该年年底被调去内阁当部长,皇家海军司令的位置则由戴维.贝蒂来接任。


戴维.贝蒂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人逐渐发现结果其实也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糟,虽然这一仗放跑了德军主力,但皇家海军在纸面上的优势地位并没有任何改变,因此整个北海仍在英军的封锁之下。


而德国人虽然可以庆贺自己漂亮地对皇家海军来了一记虎口拔牙,但拔完牙后自己还是被封锁在港口里。而且虽然成绩不小,但所有人都知道这一仗赢得有多侥幸,大家其实是捡了条命回来。皇家海军27艘战列舰组成的那堵绝望之墙,从此成为了德国海军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之后他们也再难做出有效的出击行动了。

声势浩大的日德兰海战并没有直接给一战形势带来太大的改变,不过它却产生了一个重要的间接影响:刺激德国人去打开了一个颠覆世界的潘多拉魔盒。


巨兽出笼

—————————


一战开始以来,德国就一直在为英军的海面封锁而感到郁闷。德国人因封锁而无法与美国交易,这相当于让美国这样的工业大国成为了协约国的专属后勤工厂,资源的天平歪到姥姥家了。


对于德国人来说,想要把这个资源的天平扳回来有两条路子:


  • 一个是比较直接的,既然你英国海军封锁我,那我就打败英国海军,粉碎你的封锁。按照这个思路,走到最后就是我们看到的日德兰海战。
  • 还有一个思路是逆向思维,要平衡资源的天平,不一定是我和你一样获得交易权利,也可以是剥夺你的交易权利,让你和我一样无法交易,这也是一种平衡。


但问题是德国海军并没有能力封锁海面,如何剥夺英国人的交易权利呢?


德国人的答案是用潜艇偷袭商船,一直到所有的商船都不敢运货为止。


备受德国重视的潜艇部队:

所以德国从一战开始就对大西洋的商船展开了无限制潜艇战,也就是说所有靠近英国的商船都可能成为德军潜艇袭击的目标。不过这种不经警告见船就射的打法难免会伤及无辜势力,比如说美国。


德国人终于在1915年5月7日捅出了个大篓子。在这一天,一艘从美国开来的名叫“卢西塔尼亚”号的英国邮轮正驶入爱尔兰海,结果被蹲在这里的德国潜艇用鱼雷一发入魂,沉入海底。船上1900多名平民死了1100多个,其中包括了115个美国人。


被击沉的“卢西塔尼亚”号邮轮:

德军给出的攻击理由是“据他们的情报,这艘邮轮里运有送给英军的军事物资”。美国人闻讯后暴跳如雷,立刻向德国提出了严厉的抗议。


要知道美国在当时是一个完全中立的国家,他们在卖货的时候并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虽然现实是美国成为了协约国的专属后勤工厂,但这不是美国人的错,他也想卖给德国,只是货运不过去而已。为此美国甚至还一直抗议英国对德国的封锁(毕竟耽误挣钱)。


所以对于当时的德国来说,美国是一个有钱有粮有工业而且对德国态度还不错的这么一个国家。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应该因为一条不怎么确实的情报就把一艘从美国出发,载有美国人的邮轮炸得个底朝天。


这其实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了欧洲人的傲慢。在他们眼里,美国人“不过是有几个破钱而已”,并不是什么值得尊重的对象。怀疑就怀疑了,打就打了,怎么滴?

当然了,事毕竟是个大事,一家伙干掉1000多个平民的“壮举”在任何现代国家看来都是无法容忍的。于是在各国巨大的舆论压力下,德国官方还是道了个歉,并承诺停止这种无限制潜艇战,算是“给了美国一个面子”。


美国人倒也能忍,德国认错了这事也就过去了,他们骂骂咧咧的又回去安心赚自己的小钱钱去了。


然而日德兰海战后,一切都变了。这场战役让德国人彻底失去了从海面上突破英军封锁的信心,从此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艘艘商船抵达英国,而自己的港口却空空如也。


到1916年下半年的时候,德国国内的物资已经紧缺到开始进行全民粮食配给了。

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下,德国人的心态彻底崩溃。最终他们决定豁出去孤注一掷,重启“无限制潜艇战”封锁英国,要饿大家一起饿!


在一些德国军官看来,只要坚持这个策略干他6个月,就足以让英国经济崩溃,所以完全值得一赌。没错,这里面喊得最大声的就是舍尔。


正所谓不怕英国战舰多,就怕舍尔上赌桌。

1917年1月31日,德国公开宣布恢复无限制潜艇战,而且这次的攻击范围比之前更大。德国人把丑话说在了前头:不管是交战国还是中立国的商船,只要是去英国的,都不经警告直接击沉。


如果能通过一纸公告就吓退所有的商船,那自然是最好的。当然这不可能,正所谓亏本的买卖没人做,杀头的生意抢着做。只要有钱赚,再大的风险也会有人去冒,所以德国人的恫吓并没有吓退头铁的生意人,他们依然驾驶商船继续发货,然后一艘艘被送入海底。

后来经过统计,仅1917年这一年里,德国潜艇击沉的商船就多达2500多艘。这样的举动当然沉重打击了美欧贸易,让美国人怒不可遏。不过压垮美国人心态的最后一根稻草是1917年2月3日,德军居然把一艘美国军舰也给击沉了。


埋头挣钱的美国人莫名其妙的挨了一记老拳,他们茫然的望向那片烽火覆盖的大陆:我特么招谁惹谁了?


可以说这个事件给美国人好好上了一课。


表面上看,美国人在一战时期大发横财靠的是你情我愿的公平交易。所以美国人认为他们之所以能成功,完全是因为自己工作努力,造出来的东西物征服了市场而已。

但从本质上来说,他们发的这个财其实是个“球难财”。美国人工作努力生产力高确实不假,但他们也不再往深了想一想:在欧洲混战的时候去卖货,赚的都是些什么人的钱?


是英法这种吃人不吐骨头的魔王们的钱(其实现在也一样)


这些国家的行事风格向来是能抢劫就绝不赎买,那么他们现在看中你的东西,为什么不开着军舰过来直接拿走?他们现在凭本事打给你的借条,为什么以后还要真正地去偿还?

难道是因为你们的东西物美价廉?他们欧洲人诚实守信吗?


呵呵。


美国人之所以能在战争时期有恃无恐地去发“球难财”,从这些魔王们的口袋里捞钱,靠的不是什么物美价廉和契约精神,而是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在1907年打造出来的那支强大海军。

正是因为有了这么一支世界前三的海军,那些手上沾满鲜血的欧洲列强才不敢对这片富饶之地造次,他们现在缺的货只能乖乖地买;现在欠的钱以后也会乖乖地还。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无缘无故的公平交易,任何大规模的自由市场都只能建立在舰炮的射程之内。所以想要在这颗星球上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你就不可能永远作壁上观。否则在你埋头挣小钱钱的时候,随时会有人随便找个理由就给你一拳,这就是现实。


大国崛起,哪有不沾血的?


如今德国人连绵不绝的鱼雷终于把美国人从岁月静好的迷梦中炸醒,1917年4月6日,美国对德宣战。


美国一战时期的征兵广告:

最后的反击

—————————


德国人一直认为美国的实力大概和丹麦、荷兰之流差不多,在谈及美国的战争威胁时,德国高级军官的原话是:“美国在军事上等于零”。


结果美国一家伙来了200万人。


就在英德拼命竞争欧洲第一工业强国的时候,美国已经不声不响的坐上了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的宝座。

1917年底,美军战列舰队“纽约”号、“怀俄明” 号、“佛罗里达”号和“特拉华”号战列舰编队抵达英国斯卡帕湾,与皇家海军组成联合舰队,后续还有更多舰只抵达,这使得德国海军彻底陷入绝望。


陆地战场同样随着美军的加入而彻底失去平衡,于是德国的失败便只是时间问题了。


麻省理工学院设计的坦克:

1918年,协约国联军发动了夏季攻势,在9月底强攻突破了兴登堡防线,把德军从法国国土上赶走,并将战火烧到了德国境内。一时间德国形势岌岌可危。


在这之前的1918年8月,舍尔升职去中央当了海军部长,同时也把海军司令的位置让给了希佩尔。


希佩尔是英雄,每次行动都是“送死先锋”,他坐上这个位置自然是众望所归。但此时的德国已经穷途末路,所以这个位置其实是一个烫手的山芋。


果不其然,希佩尔上任还不到2个月,这屁股还没坐热呢就接到了舍尔从海军部发来的命令:“命你率全军出击与英美联合舰队决一死战,如失败就自沉。”

希佩尔都当上总司令了,“送死先锋”的工作性质还是一点都没变,他的这个司令宝座怕是要一屁股坐到海底去了。


舍尔可真是个“好兄弟”啊。


不过接到命令后的希佩尔非常坦然,甚至还有一丝欣慰,在他心目中,这大概就是德意志海军和自己最好的归宿了。


视死如归的希佩尔司令:

然而水兵们并不是这么想的。对于普通士兵来说,为了保卫国家去拼命没话说,但毫无意义的送死谁都不乐意,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不香吗?


1918年10月25日,自杀任务的消息走漏了风声,基尔港的8万名水兵拒绝起锚,并把军舰抛锚熄火。


水兵闹罢工,这个任务自然也就无疾而终了。事后虽然德国政府抓捕和处决了大批闹事分子,但并没有扑灭起义的火苗。很快基尔港的起义浪潮就蔓延到德国全境,并诱发了德国11月革命。舍尔和希佩尔这对德国海军的“卧龙凤雏”也因镇压起义不力而双双下岗,面面相觑。


到11月8日的时候,革命者已经占领了德国议会,并开始为“议会共和”作最后的准备。一天后,威廉二世被迫退位逃往荷兰,从此再也没回来,德意志第二帝国正式灭亡。又过了两天,德国正式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这个时候的协约国联军其实只攻到德国的边境区域,最后的决战尚未开始,谁也想不到德国人自己就突然哑火了。


在海军方面,希佩尔下课后,接替他担任公海舰队司令的是路德维希.冯.鲁伊特。


鲁伊特少将

如果说英德的海洋战场是一个舞台,那么这个刚上任的鲁伊特充其量只能算是个临时演员。他的上任不过是走个过场,把这座刚刚演完一场大戏的舞台打扫一下。


然而鲁伊特硬是凭借一己之力,在大戏落幕的最后一刻站到了舞台的“C位”。


二十世纪初,一个国家的军队里最值钱的装备就是海军的主力战舰。所以在德国投降后,各国都对德军的战舰垂涎三尺。


英国人近水楼台先得月,在德国投降后的第一时间就把公海舰队里最值钱的家伙什连人带船一起押到了自己的地盘。这里面包括了11艘最新的战列舰、5艘战列巡洋舰、8艘巡洋舰、50艘驱逐舰和整支潜艇部队。


德舰上的德军无可奈何地降下德国旗帜,然后开着自己的战舰跟随英舰前往斯卡帕湾。而鲁伊特作为舰队司令,自然也在舰上和自己的舰队共进退。


跟随英舰开往斯卡帕湾的德舰队:

不过英国人虽然把这些战舰都攥在了手里,但当时的各路列强还没有对这些战舰的处理方式达成共识。所以英军也一直没有登舰正式收编这些战舰,直到1919年初召开的巴黎和会上,这些战舰具体怎么分赃仍就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于是这些军舰上的德军官兵只能在司令鲁伊特的带领下,边吹着冷风边等待着最终的裁决。


巴黎和会的谈判非常激烈,其中最尖锐的矛盾集中在德国的投降条件上。


德国人认为自己并没有被打败,只是自己不想打了而已,所以他们提出了很高的投降条件;但协约国阵营则认为没有必要跟败军之将浪费口舌,一门心思要求德国接受苛刻的条件。


双方僵持不下,协约国干脆给了德国一个最后通牒:6月21日之前如果不按要求投降,那就接着打。

在协约国的重压下,德国被迫顺从了内心声音(怂),接受了苛刻的停战条件。然而这整个过程中有个问题:没有一个人想起来去把这个结果通知给还在斯卡帕湾喝西北风的德军官兵。


于是这些被扣押的德军官兵只能通过报纸来了解巴黎和会的进展。


搞媒体的嘛,写起东西来自然是“流量为王”,报纸编辑们为了吸引眼球,经常会对事实进行夸大。比如说在协约国发出最后通牒的时候,各大报纸就如同打了鸡血一般写出了这样的新闻标题:停战谈判破裂!


这种标题党文章在吃瓜群众看来不过是一阵激动和兴奋,但在斯卡帕湾的德国官兵看来那就是晴天霹雳:合着又要开战啦?

德军虽然选择了投降,但人家也是有底线的。他们之所以愿意老老实实地把军舰开到英国,是因为战争已经结束了,这些军舰就算被夺走,也不会用来攻击德国。


而如果又要开战的话那就是另外回事了,在战争状态下把这些军舰送给英国无异于资敌。


鲁伊特当然不能忍受这样的屈辱,他决定不惜一切代价进行反击,阻止英军收编这些被扣押的德军舰船。不过决心虽然坚决,但现实非常骨感,鲁伊特真正开始行动的时候才发现,“反击英军”这个事根本就没有可操作性。


作为一支被扣押的舰队,这些舰上跟战斗有关的设施自然早已被阉割得七七八八。


首先,它们几乎没有什么剩余的煤,跑不了几步就会趴窝;

第二,还没有弹药,甚至连炮栓都被卸了;

更糟的是,人员配置也被精简到了极限,一艘船上也就两百来人。


就这还反击?拿口水么?

不过办法是人想出来的,经过一番深思熟虑,鲁伊特终于想到了一个最后的办法。


1919年的6月21日,英国舰队按计划出海训练,这正是鲁伊特期待已久的行动时机。具体的行动安排早在几天前就已经布置好,此时的鲁伊特只是平静地向整支舰队发出了一道密令“彩虹行动开始”。


各舰上的德国水手们立刻心领神会,他们在自己的战舰上升起了早前被迫降下的德国旗帜,然后打开了所有的通海阀,海水瞬间汹涌而入。


这就是鲁伊特的办法:集体自沉。

看着这些德舰一边升起旗帜一边东倒西歪地沉没,港内的英军惊呼大事不好,他们连忙划小船过来阻止资产流失,双方爆发激烈冲突。英军在冲突中开枪击毙了德国海军少校舒曼和8位德国官兵,这些人也成为了一战中最后一批阵亡的官兵。


最终公海舰队的16艘主力战舰除1艘被英军紧急拖到岸边搁浅外,其余的全部沉入冰冷的海底,一起沉没的还有几十艘轻型舰船,自沉总吨位高达40万吨。


德国人这场跨世纪的海军大梦就此灰飞烟灭。英国人闻讯后则捶胸顿足,好不容易抢来的“金疙瘩”就这么无了。


鲁伊特少将后来被释放回国后,他在国内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被誉为“保全德国海军荣誉和尊严的民族英雄”。这位老哥半天内沉掉40万吨战舰的“战绩”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没钱汉子难

——————————


英国为维持欧洲均势奋斗了几百年,一直保持着自己在欧洲的超然地位,并最终统御七海,成为日不落帝国。


然而也正是拜这个“欧洲均势”所赐,欧洲的内斗和混乱一刻也没有消停,第一次世界大战更是把这片大陆从大航海时代积攒起来的优势轰成了渣渣。

不过此时的英国人仍然认为只要干掉了德国,就消除了自己最大的威胁;只要遏制了欧洲统一,就依然可以保证自己站在世界之巅。


早在1916年刚刚打完日德兰海战的时候,英国人就开始针对海战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了军舰技术的改进和升级,并在此基础上开启了新一轮的造舰计划,继续做着统御七海的美梦。


1916年开工的“海军上将”级战列巡洋舰(胡德号):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有两个欧洲以外的国家也开始做起了同样的事情,他们就是美国和日本。


美国海军在参战前一直维持着稳定年产2艘战列舰的节奏,慢慢也积攒起了不少家底。一战参战后,财力和工业实力雄厚的美国突然发力,推出了规模庞大的装备406毫米(16英寸)主炮军舰的造舰计划:


他们先是开工4艘3万吨级的“科罗拉多”级战列舰。然后又开工了6艘更强大的4万吨级“南达科他”级战列舰和6艘4万吨级“列克星敦”级战列巡洋舰。这16艘主炮口径都达到406毫米。无论是吨位还是主炮口径均碾压英国皇家海军现有的战舰。


“科罗拉多”级战列舰:

日本在日德兰海战后也推出了由八艘战列舰和八艘战列巡洋舰组成的“八八舰队”计划。


其中12艘全部装备410毫米以上级别主炮,后4艘甚至达到460毫米。吨位也达四万吨左右甚至更高。


“八八舰队”计划的首舰“长门号”战列舰于1917年开工,它比英国的王牌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口径更大,航速更快。后续舰更是一个比一个大。


“长门”号战列舰:

美国人现在不仅要在海军建设上赶英超日,还对全球海洋秩序动起了心思。


当时的总统威尔逊早在一战快结束时就提出了14条和平纲领,其中的第二条明确要求以后各国无论在和平还是战时都不能私自封锁除自己领海以外的海域。很显然美国人对一战时没能赚到德国人的钱一直耿耿于怀。


美国总统威尔逊:

而在英国人看来,美国佬的这个行为就属于“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这是企图要分享我的海洋啊!


为了对付这个“图谋不轨”的乡巴佬,英国人就针对美国的造舰计划升级了自己的计划。而美日两国一看英国在升级,自己也赶紧跟上...。


在那个年代,所谓升级战舰技术其实就是加更厚的装甲,更粗的炮管,更多的锅炉。终于,经过反复的内卷,各国军舰的纸面设计已经来到了排水量接近5万吨。

美国在技术升级上受限于巴拿马运河的宽度和自身炮管技术的落后,所以单舰的各项指标都略微落后于英国升级后的计划。不过美国人也有他们自己的办法:堆量。他们在1919年更新了造舰计划,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28艘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以及140多艘辅助舰只。


质量不行我就用数量怼死你,工业大国就是这么蛮不讲理。


1920年,三国海军百舰其发,各自的造船厂都吹响了冲锋的号角,开启了这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造舰竞赛。


美国群众围观新舰下水:

然后经济就危机了...


这些造船厂刚开了个头,各国的经济指标就急转直下。这其实一点也不意外,大佬们才刚刚拼完国力打完一场世界大战,兜里怎么可能还有闲钱去培育这些吞金巨兽?


日本首当其冲,这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十分依赖国际市场,打仗的时候欧洲列强是战时经济,所以可以不计成本到处买买买,于是日本就跟着好好蹭了一把。现在仗打完了,列强家里也没有余粮了,一个个都开始勒紧裤带还债,日本货自然也就没人买了。


1921年,日本海军预算占到了日本财政总支出的32%,再加上陆军支出,日本一半以上财政都砸到了军力上,穷兵黩武到了极致。


财力有限的日本最终不堪重负,被迫紧缩银根,宏伟的造舰计划也就只能停留在纸面上了。

英国的日子也好不到哪去,他们在战争中烧掉了大量的财富,英镑购买力暴跌至战前的三成。更糟的是,他们在国际贸易中的市场份额还被美日两国趁乱抢去了不少。


这下日不落帝国是真的缺钱了,造舰计划便成了无米之炊。


英国人造舰一缺钱,就会想到去找对手聊一下“理性消费”的事,一战前他们就曾经跟德国聊过,结果被人家轰了出去。不过大英帝国有一点好:脸皮厚。上次被打脸,不妨碍这次再试试。

1920年3月,英国海军大臣维斯考特.朗表示希望通过公开协商的方式确保美英两国维持同等力量的海军。这标志着英国正式放弃了自己海上霸主的地位,开始认清现实退而求其次,和美国搞“G2”。


那么美国人会给面子吗?


按理说没必要,因为当时美国的国力已经明显超过英国,经济状况相对来说也没他们那么窘迫,所以这个时候的美国完全可以像一战前的德国那样把英国人轰出去,然后一鼓作气把海军干到世界第一。


时任美国总统威尔逊确实是这么想的,在他看来,趁着战后欧洲列强集体趴窝,美国得赶紧抓住机会登上世界领导者的宝座。为此他还特地倡导组建了国际联盟(联合国的前身),自己帮自己把舞台都搭好了。


现在一切准备就绪,然后美国的选民们说了NO。

尽管美国通过参加一战攫取了大量的国家利益,但普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他们看来,因为掺和另一片大陆上的战争而造成大量伤亡是非常不划算的。所以战后的美国人重新回到了孤立主义中,对掺和美洲以外的事务非常反感。


结果美国不要说趁机扩张海军争做世界第一了,连自己倡导组建的国际联盟都没能加入(被参议院给否了)。人们并不感谢率领美国打赢一战的威尔逊总统,他所属的民主党在年底的总统大选中惨败,接替他们上台的是共和党的哈定。


美国总统哈定:

作为和民主党针锋相对的对手,哈定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裁减军费。这下美国彻底踏实了,只能老老实实地和包括英国在内的一帮穷鬼聊起了理性消费的事。


1921年11月12日,为限制列强海军的竞争和协调国际关系,各国在美国华盛顿大陆纪念馆召开了华盛顿会议。

参会的有9个国家,美英法日意比荷葡中,但其中真正说得上话的只有5个:美英法日意,这5个国家就是当时世界上仅存的还没彻底趴窝的列强。


这场会议除了处理巴黎和会遗留下来的问题外,主要内容就是限制这5个大佬的海军规模。


在这个问题上,美国提出来的基本思路是这样的:大家在未来十年内都不要再造新的主力舰了(标准排水量超过一万吨,主炮口径超过203毫米的战舰定义为主力舰)。


然后美英日法意5国的主力舰维持在5:5:3:1.75:1.75的比例,超出比例的部分各自销毁拆除。

对于这个比例,法国一开始是拒绝的。


这个国家历史悠久,江湖地位很高。结果这比例一出来,整得跟意大利一个档次了,这不就三流了么?


然而外交场上最终讲的是实力。法国人在一战中元气大伤,此时已经没有任何与英美日讨价还价的筹码,所以英美日敷衍了一下后法国也就认命了。


事实上在华盛顿会议中,真正关键的问题都是由三个人关起门来讨论决定的,他们是美国国务卿查尔斯.休斯,英国枢密院大臣亚瑟.巴尔福,以及日本海军大臣加藤友三郎。

除了限制主力舰吨位比例外,条约还规定各国都不得对自己占领的西太平洋岛屿进行军事化建设。


撕逼三个月后,各国最终签署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即《华盛顿海军条约》。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限制军备竞赛的条约,有效期为15年,其中1921-1931这10年里禁止新建战列舰,1931年后可以缓慢建造不超过3.5万吨,口径小于406毫米的战列舰。


此约一签,各国海军造船厂的订单瞬间归零,不仅图纸上的计划全部凉凉,甚至很多造到一半的新舰也要废弃。最后连英国阿姆斯特朗造船厂这样的军工巨头也关门大吉。而列强们的国土则因此享受到了15年的和平时间,史称“海军假日时代”。

不过后来为了避免浪费,条约还是允许各国将一部分造到一半的主力舰完工,但是不得在上面安装主力舰标准的舰炮。于是各国只好在这些半成品上架起宽阔的甲板,用来放置负责侦察的飞机,这类“别扭”的军舰被称为航空母舰。(延伸阅读:“福建”号航母下水,全球海权格局进入新篇章)


王权旁落

—————————


从表面上看,华盛顿条约是对英国的巨大打击,他们被迫从王座上走下,开始了和暴发户美国平起平坐的日子。


不过实际上这已经是一个非常体面的结局,因为大英帝国的钱包早就被世界大战烧出了一个大窟窿。现在签署海军限制条约,表面上看是英国做出让步允许美国崛起。实际上如果不签这个条约,用不了几年,美国完全可以直接踩到他们的头上。


可以说华盛顿条约给大英帝国的面子又续了15年的有效期。

日本人则普遍认为自己吃了亏,华盛顿会议不仅让他们吐掉了不少在华特权,还把他们的海军规模限制在了一个较低的水平。


按照日本人自己的计算,他们需要保持美国海军7成的战力才有与之一战的资本,结果现在条约只给了他们6成的份额。更糟的是,条约还不允许他们对一战期间占领的西太平洋岛屿进行军事化建设,这搞得日本人感觉很不踏实。


于是它们回去后越想越气,以至于其国内很多人甚至认为华盛顿会议是日本的“屈辱外交”。

但今天我们再回过头去看这个条约,日本人当年纯属闷声发大财,得了便宜还卖乖。


虽然从纸面上看,条约对日本的军舰数量进行了限制,但军舰这玩意,就算不限制你,你也得有能力造才行。日本的工业实力远不如英美,如果大家都不限制放开了造,日本海军不要说美国的6成了,能不能维持在美国的2成都不好说。


而正是因为华盛顿条约的存在,英美这样的强国才会躺平,给了日本海军一个和他们保持战力接近的机会。


然而人们很容易把平台的机会当成是自己的能力,日本人在这之后就真的认为他们和英美的实力差距一点也不大。

当然了,不管怎么说,5:3的纸面差距还是很明显的。按照“一片海域的制海权只属于域内最强海军”的海权规律,日本在太平洋依然还是要唯美国马首是瞻。


但理论归理论,现实归现实;现实的情况往往比理论要复杂得多。


条约下英美海军的战力虽然比日本高出一大截,但美国海军搞的是两洋战略,要同时兼顾太平洋和大西洋;英国也是类似的全球战略,世界各地一大堆殖民地要看着。所以这两国海军虽强,但力量是分散的。


而日本的力量只需要覆盖西太平洋海域,这就导致在日常状态下,日本海军在这一带海域对英美海军形成了相对优势。

另外刚刚提到过,条约还有一个重要的规定,就是西太平洋岛屿的非军事化。日本人对这个规定很不爽,但这个规定并非针对日本,而是对所有国家都一视同仁,于是这也同时导致了英美所占岛屿的非军事化。


既然岛屿都“裸奔”了,那自然就是军舰说了算了,所以这个规定在客观上增强了日本海军对这一地区的统治力,这也为二十年后日本横扫东南亚埋下了伏笔。


当然了,可能会有人发出疑问:虽然一战后日本海军在西太平洋取得了优势,但军舰的机动性很强,可以全世界到处跑,日本人要真敢搞事,美国把大西洋的舰队调过来一起打不就行了吗?


这里又有一个现实的问题了:军舰虽然可以满世界跑,但毕竟不是瞬移,它航行起来需要时间。所以华盛顿条约下的海权格局就在客观上给了日本人一个打时间差的机会:


他可以出其不意,趁美军完成舰队调动之前,先把他的太平洋舰队吃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华盛顿会议开始后没几天,日本大正天皇就因病重而无法处理“朝政”。于是在这个决定日本未来命运的当口,该国的皇太子就走到了台前开始摄政。他经历了华盛顿会议的整个过程,对这个会议给日本带来的制约和机会都有了非常清晰的认知。


这个皇太子的名字,叫裕仁。


美国通过华盛顿会议掌握了世界事务的主导地位,并削弱了日本在东亚的特权,还通过英美日法四国公约瓦解了英日同盟,玩了一把全球版的离岸平衡。


这对于美国来说是非常大的收获,他成功限制了日本在东亚的发展速度。

但美国在海军限制方面就比较吃亏了。因为就当时的国力而言,美国不仅远超日本,而且也把饱受战争冲击的英国甩在了身后,是毫无疑问的世界第一,完全不怕跟这两个国家进行军备竞赛。


如果美国不作茧自缚,用不了几年他们的海军规模就能远远甩开对手,轻松保障自己势力范围内的长治久安。结果现在签了个华盛顿条约,生生把自己的海军实力摁在了和英国并列第一的位置上,即使是跟日本相比也强得有限。


那么美国为什么这么“蠢”呢?


其实这也不是蠢,正如上文所说,这是美国人的一个利益选择。普通美国人对海上的军事风险没什么兴趣,他们只看到各国都在为了省钱而裁军,便觉得美国也应该“跟国际接轨”。


造舰?不安逸!搞钱?安逸!


最终这个国家在巨大的威胁面前蒙上了自己的眼睛。新一届政府“阉美国之力量,结列强之欢心”,主动签约裁军。


而正所谓“忘战必危”,美国人本来手握一把好牌,却因为贪图躺平而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未来他们将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英国人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如愿以偿地压制住了最大的对手德国,但等他们回过头来,却发现欧洲文明已经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华盛顿会议不仅标志着英国统御七海的百年霸权落下帷幕,也意味着世界的中心开始从大西洋转向太平洋。这个时候的人们打开世界地图,会看到美国虎踞东太平洋,日本手握西太平洋,英国控制印度洋,同时英美还共享着大西洋。


至此,人类世界王座易主,全球海权格局形成了英、美、日三分天下的鼎足之势。

全系列完

附录:海权系列主要国家简明大事件编年表

2.《战史文库》生死邂逅大西洋:战旗不坠


前情提要:1940年11月5日,HX 84船队在北大西洋中央与德国袭击舰“舍尔海军上将”号不期而遇,船队唯一的护航舰“贾维斯湾”号辅助巡洋舰在各项性能上都不及强大的对手,只有费根舰长及其部下的勇气可以匹敌。为了给船队争取疏散的时间,“贾维斯湾”号义无反顾地向“舍尔”号发起了挑战……

浴火前行

“贾维斯湾”号的老掉牙火炮虽然够不到目标,但它们发出的炮声和烟火足以吸引德国人的目光,现在“舍尔”号暂时将炮口从HX 84的其他商船身上移开了,瞄准这艘不断逼近的辅助巡洋舰。费根舰长希望这样的状态持续的时间越长越好,哪怕多一秒钟都能增加商船们幸存的机会,天色正在迅速变暗,只要夜幕降临袭击舰的观察视野将大幅缩小,想发现并攻击商船可就不那么容易了。费根希望自己的船能够挺到那个时候,可惜这种希望几乎转瞬间就破灭了。

“舍尔”号在第三轮射击时就准确击中了“贾维斯湾”号,对于那些终日在克兰克舰长和舒曼枪炮长的督促下反复操练的炮组乘员来说,做到这一点并不困难。中弹位置在“贾维斯湾”号舰桥附近的上层建筑上,重达300公斤的283毫米高爆弹带着高速飞行所赋予的巨大动能猛烈撞击、撕裂了舱壁,加上炸药爆炸的能量,绝对超出“贾维斯湾”号可以承受的范围。这艘万吨级舰船竟像触电一般剧烈地颤抖起来,船体中部的甲板和上层建筑被大团带着刺鼻味道的浓烟所吞没,冲击波夹杂着大大小小的碎片残骸和火焰的热度扫过甲板,将来不及卧倒或躲避的人吹翻在地,或抛到海中。

■ “贾维斯湾”号的152毫米舰炮在开火射击,该舰炮击的唯一作用就是吸引德舰的注意。

当海风将爆炸的烟尘略微吹散,甲板上还活着的人惊恐地发现,“贾维斯湾”号的前桅杆已经消失不见了,舰桥几乎被完全摧毁,梁断柱折,舱壁支离破碎。测距仪平台倒塌,火炮观瞄设备全都成了废铜烂铁,负责控制所有火炮的火控室已经化为一堆冒烟的废墟,连接舰桥和各部门的通信线路也都被切断了,现在炮长们只能在没有目标指引的情况下命令炮组通过目视瞄准强行继续开炮,其实就算火控系统保持完好,“贾维斯湾”号的火炮也很难对“舍尔”号构成威胁。作为HX 84船队唯一的护航舰,“贾维斯湾”号在第一次中弹后就失去了保护其他船只的能力。

德国人显然认为这次命中对于“贾维斯湾”号已经足够致命,于是转舵向东,继续追赶逃散的商船。望着转向的敌舰,费根舰长摇了摇头,这个年近半百的汉子像雕像一样坚定地站在残破的舰桥内,仿佛在炮弹爆炸那一刻他也没有倒下。费根将头上的钢盔解下来,转身大声向副官下达命令:“让舵手向右舷转90度!”

■ “贾维斯湾”号的模型,作为一艘缺乏防护的辅助巡洋舰,它首次被命中就遭到重创。

在“贾维斯湾”号转向之际,费根舰长向部下解释了自己的意图:“你们看,德国佬正在慢慢地向东转向,他们肯定认为已经不必理会我们了,所以开始转舵追击我们的船队。我们也要向东跟上去,如果我们能够保持现在的航速,那样我们又可以挡在德国佬和船队中间,大家明白了吗?”

“明白,长官!”

位于舰首的火炮已经在刚才的中弹中遭到破坏,炮组多有伤亡,仅剩一半战斗力的“贾维斯湾”号在转舵后以左舷面对强大的“舍尔”号,利用舰尾的火炮继续向对手开火,就像是一位受伤的斗牛士向暴怒的公牛挥舞红布。

钢铁舰长

当“贾维斯湾”号刚刚进入新的航线,费根舰长期待的情况发生了。德国人意识到这艘顽强的护航舰没有那么容易摆脱,“舍尔”号的三联装主炮塔缓缓转动,重新对准了“贾维斯湾”号,阴森森的炮口再度喷出烈焰浓烟,重磅炮弹带着令人毛骨悚然的啸叫飞向目标,那声音对于英国船员来说就是来自地狱死神的召唤。

“舍尔”号的克虏伯重炮三炮齐发,炮弹一发接一发地射向“贾维斯湾”号,而后者的炮弹依然只是无用地在距离“舍尔”号很远的海面上激起几道并不起眼的水柱罢了。随着双方距离的缩短,“舍尔”号舷侧的150毫米副炮也加入到这场单方面的屠戮中,德国人不需要任何修正都能准确地击中目标,成群的炮弹纷纷扬扬地落在“贾维斯湾”号的甲板和上层建筑上,每轮射击都会留下新的伤口,炮弹像镰刀一样把栏杆和甲板支柱切断割倒,或者直接穿透甲板和舱壁,在船体内炸裂,仅仅几分钟时间,“贾维斯湾”号已经被打得面目全非,无线电室一片狼藉,舰桥更是被浓烟和火焰所包围,但它依然坚定航行在“舍尔”号和船队之间,它千疮百孔的身躯就像一面盾牌,为商船提供最后的保护。

■ 表现”贾维斯湾”号加速向“舍尔”号冲锋,掩护船队撤退的画作。

“天哪!他们可不是只想阻止我们,而是要彻底送我们去见上帝!”一位刚刚从舰桥中死里逃生的船员在炮弹爆炸的嘈杂声中绝望地喊道。在以猛烈的炮火将辅助巡洋舰的上层建筑打烂后,“舍尔”号略微降低了炮口,对准了“贾维斯湾”号的水线,几轮射击后在后者的左舷侧打出了几个大洞,锅炉舱严重受损,冰冷的海水从船壳的裂口灌入船体内,引起越来越严重的左倾。

在“贾维斯湾”号饱受煎熬的时刻,费根舰长始终没有离开他的岗位。在“贾维斯湾”号完成转向后第一次被命中时,他已经身负重伤,一块飞溅的弹片将他的左臂从肩膀处切断,大股的鲜血伴随着每一次心跳从断臂处的动脉血管里汩汩喷出,场面骇人,但他拒绝离开舰桥进行包扎,只是让旁人用绷带将创口简单地裹住,雪白的绷带立即被鲜血浸透,血滴不停地滴落在他脚下,顺着倾斜的甲板向舷边流淌。

一发炮弹摧毁了“贾维斯湾”的操舵装置。

“船舵失控!”舵手大声报告。

费根舰长立即指示一名少尉前往船尾查看情况,并叮嘱道:“你去看看,尽快转换人力操舵,无论如何我们一定要控制这艘船!”

■ 尽管实力相差悬殊,“贾维斯湾”号依然竭力挡在“舍尔”号和船队之间。

费根舰长的伤口还在不停地流血,在他身后的甲板上留下一条猩红色的血迹。当众人终于达到船尾应急指挥所的升降扶梯前,费根的脸色已经变得苍白如纸,毫无血色,此时此刻他心中最关心的还是船队的安危。在略作休息后,费根重新打起精神,只要他还活着,就必须履行舰长的职责,继续下达命令。

“释放更多的烟雾!”他向站在控制台上的人喊道。接着,他看到船尾甲板上炮组成员已经死伤枕籍,但火炮还保持完好,又大声喊道:“替补人员上炮位!”即便是周围炮弹爆炸的轰鸣声也没有压倒他的声音。

听到命令的船员们立即跑向炮位,之前徒劳地试图扑灭火焰的水手海因策尔,还有患病的水手科谢、施莱贝尔搬来炮弹,自行分配了装填手和炮手的角色,开始装填和射击,已经没有必要瞄准了,“舍尔”号还远在射程之外,但从炮口持续射出的炮弹让德国人不得不继续关照周身起火、严重左倾的“贾维斯湾”号。这艘重创的辅助巡洋舰仍然挡在“舍尔”号面前,拖延着后者猎杀的脚步,为船队赢得宝贵的逃脱时间。

■ 在“舍尔”号的猛烈炮击下,“贾维斯湾”号遭受严重破坏,死伤惨重。

又一阵雷鸣般的炮声传来,几发炮弹砸落在“贾维斯湾”伤痕累累的躯体上,其中一发直接穿透了机舱舱壁,造成了更多的进水,渐渐淹没了机舱。

费根船长表情麻木地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仿佛站在应急指挥所下的人并不是他自己,而是另一个人,一个用皇家海军的精神和责任凝聚而成的魂魄在坚守岗位。在他的脑海里充斥着一幕幕恐怖的画面,但缺血的大脑拒绝相信这些画面是真实发生的,让他感觉像是一场电影。

“嗯!”当部下向费根报告机舱中弹的消息时,他起初并未反应过来,只是机械地回应了一声。“发动机完蛋了吗?”他用右手摸了摸额头:“会发生什么情况?停船,那是当然啦,螺旋桨不再转动了,但是我们这艘10吨的船刚才还在以15英里的速度直线航行,惯性还能让我们继续航行一段距离,这很好!”

那些站在船尾甲板上,时刻盯着船长的水手们惊讶地看到,费根舰长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战旗不坠

又一发配有触发引信的炮弹像船尾呼啸而来,但在即将落在甲板前碰到了船尾起重机的一根钢缆,在空中被引爆了,伴随着巨响腾起一团火球,致命的破片向风暴一般席卷了船尾甲板,所到之处传来伤者的惨叫声。

费根舰长抬头望了望,发现原本挂在主桅顶部的皇家海军军旗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于是他举起右手指着桅顶,张开嘴巴想下达命令重新升旗,可是干涸嘶哑的喉咙却发不出声音。一名水兵看到了舰长的手势,立即明白了他的意思,转身离开,当他再次出现时手里拿着一面新的军旗。他顺着铁蹬爬上桅杆,将旗帜展开悬挂起来。这面在烟火中再度飘扬的战旗激励着船员们战斗到底,但他们的命运已经无法改变,这面旗帜也终将成为这场悲壮的集体葬礼的最后挽联,并最终随着这群勇敢的战士一起沉入大西洋的深渊中。

■ “贾维斯湾”号舰长费根上校(中排右三)和部下的合影,他们大多为国捐躯。

突然又是一声巨响,之后是钢铁断裂的恐怖声音,一发炮弹将整个船尾舰桥、应急指挥所和尾部海图室一起炸上了天。浓烟吞没了站在尾部舰桥下方的费根舰长,所有人都认为早已严重失血且头部被破片击伤的舰长已经壮烈捐躯了。可是,让他们深感意外、难以置信的是,在尾部舰桥的废墟中,费根舰长那虚弱的身体又站了起来,企图前往船首,在他内心中某种坚不可摧的信念正驱使着他继续前行。遗憾的是,费根舰长没有如愿,一枚在近处坠落的炮弹彻底击垮了这位坚强的海军军官。

在费根舰长倒下后不久,“贾维斯湾”号上最后一门火炮也归于沉默,炮位上已经没有人还能站起来,他们不是变成了尸体,就是痛苦地躺在甲板上呻吟,但这些英国水兵像他们已经阵亡的舰长一样表现出了勇敢和坚毅。“贾维斯湾”号引擎停机、严重左倾、船尾被炸烂,已经成为一具在风浪中摇荡的残破躯壳,正一点点被海水和火焰慢慢吞噬。费根舰长在阵亡前没有来得及下达弃舰令,活着的水兵们坚持到沉没几分钟前才离开“贾维斯湾”号。这艘不屈的辅助巡洋舰终于沉入深不可及的大西洋中,也带走了那些英勇牺牲的战士们的遗体,还有那些因为受伤而失去逃生能力的水手。

从“贾维斯湾”号向“舍尔”号发起挑战到最终沉没,实际上只过去了22分钟,却是皇家海军历史上最为壮烈的22分钟。在这场短暂惨烈且不对等的战斗中,费根舰长和他的部下们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军人的职责和勇气,他们为HX 84船队中的大部分商船赢得了逃生的机会。当“舍尔”号的炮口从“贾维斯湾”号身上移开时,德国人沮丧地发现船队已经分散隐藏在渐渐浓重的夜色中,只能依靠照明弹和探照灯才能寻获目标。入夜后,“舍尔”号的炮击频率明显下降了,最后完全停火,原本想吃掉整支船队的“舍尔”号仅击沉了5艘商船,其余32艘商船全都平安抵达了英国,而这无疑要归功于“贾维斯湾”号的自我牺牲,爱德华·费根海军上校因为舍生忘死、忠于职守的无畏精神而被追授英国军人的最高荣誉——维多利亚十字勋章。

■ 英国最高军事荣誉:维多利亚十字勋章。

当海面上再也看不到照明弹、探照灯或舰炮开火的光亮,HX 84船队指挥官莫尔特比少将开始寻找、聚拢四散的船队。“科尼什城”号用信号灯小心翼翼地发出集合信号。瑞典货船“斯托雷尔摩”号是看到信号的商船之一,船长斯文•奥莱安德站在船桥上,脱下白色的船长帽将其夹在腋下,帽子上的徽章图案是一只金色船锚和一面黄底蓝十字的瑞典国旗。在得知收到船队集合信号后,他走到舵手身后,后者正聚精会神地将双手放在舵轮上。船长将当班的二副比兰德叫到身边,略带怒气地说道:“先生!如果我们身后还有‘贾维斯湾’号的幸存者,我将不执行船队指挥官的命令。现在,咱们掉头!”

二副十分赞同船长的决定,他立即向舵手下达了转舵的指示。此时,同在舰桥上的三副不等船长吩咐,就跑进了海图室,推算前往“贾维斯湾”号沉没海域的大致航线,然后向船长报告了距离和航向。

“很好,谢谢!我不会丢下那些人不管的!”船长一边说着,一边走到电话旁,与大副通话:“我们现在回去寻找英国辅助巡洋舰的幸存者,请您做好准备,派人到甲板上了望,准备好绳梯、被子、毯子、饮品,还有其他一些东西。如果发现有什么光亮的话,立即向我报告!”

■ 被瑞典商船“斯托雷尔摩”号救起的“贾维斯湾”号幸存者。

“斯托雷尔摩”号不顾可能再次遭遇德国袭击舰的危险,返回之前的交战海域搜寻“贾维斯湾”号的幸存者,它缓慢地航行着,仔细寻找任何漂浮在水面的物体,最终成功地从北大西洋的海水中救起了65名幸存者,其中包括伦敦人亨利·莱恩、 乔治·克劳森和纽芬兰人乔治·斯夸尔斯,还有伯恩茅斯人萨格南特,他后来在英国电台讲述了“贾维斯湾”号英勇战斗和悲壮沉没的过程。然而,包括舰长费根上校在内的187名官兵和他们的战舰一道永远消失在大洋深处。

■微信公众号“崎峻战史”

3.全球十大最顶尖的重工业国家



所谓重工业,通俗讲是指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而轻工业则是生产“消费资料”的工业,它们统称叫制造业。传统重工业有很多领域:比如冶金、钢铁、化学、电力、采矿、机械、水泥等。按传统重工业来看,中、美、俄、德、日、英、法、意都是全球重工业强国,其中俄国之前身苏联更是强国中的强国,比如前苏联粗钢年产量当时曾经达到1.6亿吨以上,处于世界第一位置。而美国在机械制造上无可匹敌,无论是汽车还是飞机的产量都是全球第一位,比如汽车年产量达到1800万辆以上,甚至超过德、日、英的产量之和。

除了世界上老牌重工业强国,新兴的重工业强国不断涌现,比如印度、韩国、巴西、以色列等。印度钢产量一度突破1亿吨超过了美国。值得一提瑞典是,中国是新兴的重工业强国,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当之无愧的重工业强国。若从生产数量上来看,中国在几乎所有领域都排在世界首位的,且都是遥遥领先,比如中国粗钢产量突破九亿吨,汽车产量2900万辆,发电量是美国的1.4倍,水泥产量几乎超全世界其它国家总和等等。再比如中国制造出世界最大的模锻压力机,世界最大的起重机和浮吊船,世界最大、最长、最高的桥梁,世界最快的机车……。当然,我们某些领域还落后于一些老牌重工业强国,比如在高端数控机床方面,在客机方面,在高端航空发动机方面,在半导体领域都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虽然如此,中国依然是公认的重工业强国之一。下面分别介绍如下:



重工业国家之一:美国


美国是全球工业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几乎掌握了全球最齐全的核心科技,从精密仪器,到半导体,从汽车航天,到军事工业。众所周知,工业是美国经济的重要基础支柱。美国的钢铁、机械、汽车、化工等传统工业大部分集中分布在东北部地区。尤其在军工上,先进战机、大型军舰、航母等都能做到自主生产。美国主要工业产品有:航空设备、汽车、计算机、电子和通讯设备、钢铁、石油产品、化肥、水泥、塑料及新闻纸、机械等。

美国工业以技术先进、门类齐全、资源丰富、生产实力雄厚、劳动生产率高而著称于世;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工业取得了巨大发展,特别是工业设备能力与生产规模都大大超过世界其它国家,一举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家;美国的主要工业产品,比如石油、天然气、电力、铜、铝、硫酸、乙烯、汽车、飞机等的产量,以及微电子工业、计算机技术、激光技术、宇航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核能利用和新材料的研制与开发等方面,在世界上均处于领先地位;但在小型轿车、家用电器、通讯及办公自动化设备、电子计算机芯片等技术密集型产品方面,近一些年滑落到了日本、德国等国后面。


美国工业布局的特点是发展地区集中,分布不平衡;比如汽车工业集中在底特律及其周围五大湖区各州,这里集中有享誉世界的美国三大汽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和克莱斯特汽车公司,其汽车产量和销售额均占全国总数的80%左右;美国的造船业集中在4个地区,最主要的是以波士顿、纽约为中心的大西洋沿岸海湾地区;第二个是太平洋沿岸的洛杉矶、圣地亚哥地区;第三个是墨西哥湾各港口四周地区;第四个是五大湖沿岸地区;美国的钢铁工业集中在匹兹堡,主要是临近煤矿和五大湖工业区,比较容易获得煤、铁矿石的供应,背后又紧靠大西洋沿岸的工业区,有利于钢铁业的发展;


美国的飞机制造及航天业则集中在西雅图、洛杉矶等西部地区;美国的高技术工业,比如计算机、光纤通信、激光技术、生物工程等则集中在加利福尼亚洲的硅谷周围地区。

美国工业在80年代来发展呈现一种不平衡状态,一是传统工业面临全球新兴工业国家的剧烈竞争,呈现衰落状态,由此被称之为“夕阳工业”;二是以高技术工业为核心的新兴工业部门呈现出蓬勃向上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抵销了整个工业水平下降的趋势;尽管如此,美国在世界工业中所占的份额一直保持在25~26%的水平。




美国的钢铁工业是美国经济三大支柱之一。美国钢铁工业在80年代后半期投入企业和设备技术改造资金达到约6000亿美元,使得在转炉效率、连续铸钢能力、带钢轧机等技术和设备达到了世界最先进水平;由于钢铁设备生产能力过剩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因此,近10年来的世界钢铁总产量一直呈下降趋势,美国钢产量一直保持在世界总产量的11%左右。

比如世界前20名大型钢铁企业中,美国占有7家,它们分别是:美国钢铁公司(U.S. Steel Group)、伯利恒钢铁公司(Bethlehem Steel)、国民钢铁公司、共和钢铁公司、内陆钢铁公司(Inland Steel Industries)、阿姆拜钢铁公司以及约翰和拉费尔公司。


美国的汽车工业是本世纪兴起的一个工业部门,成为美国经济的三大支柱之一;美国汽车工业到80年代后半期,汽车产量连续几年保持在1100万辆的水平,三大汽车公司的汽车产量均居世界最先进行列;其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高居榜首,福特汽车公司在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之后居世界第三位,克莱斯特汽车公司排在日本日产汽车公司、法国雷诺汽车公司和德国大众汽车公司之后,位居世界第七位;



美国的建筑工业与钢铁工业,汽车工业并列为美国经济的三大支柱,地位十分重要,因为它消费了全国冶金工业10%的产品,70%的水泥、玻璃、砖瓦,40%的木材,50%的油漆工业产品,并占有全国8%的运输能力,被称作是美国经济的晴雨表;美国的建筑工业到1988~1989年度达到了繁荣的程度;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建筑业现代化程度非常高,特别是设计技术和管理水平位居世界领先水平;在建筑材料的应用上,也大胆采用新材料,如特种塑料、铝合金、大面积平板玻璃等,尤其在抗震力学和建筑结构设计等方面,可以说领导世界建筑工业的发展方向。

美国机器制造业在1969年,机床产值超过德国和前苏联,跃居世界第一位,但在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制造方面,美国所面临来自日本的挑战更为严重,外国高级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几乎占领了美国国内市场的75%左右。


美国的高技术工业可以说生机勃勃,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潜力;高技术工业包括:微电子技术、电脑软件、机器人、通讯设备、计算机辅助设计、光纤技术、超导研究、生物工程和航空航天技术等。美国始终把高技术工业作为提高经济增长率、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据经合组织估计,美国在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生物工程、化学及航空航天等高技术部门位居世界首位,只有在工业机器人、计算机芯片和金属合方面落后于日本。另外,美国在高分子化学、生物工程、新材料与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超导、核能等方面,都保持着世界领先的位置。



美国的能源工业部门十分强大,并且是美国工业中最大的部门,它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电力、核能等;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工业是美国能源工业中最主要的部门。美国石油和天然气的蕴藏量很大。从70年代中后期,美国煤炭采掘业的技术装备和劳动生产率都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美国煤炭的主要产区是阿巴拉契山脉一带,仅此处煤炭产量就占全国总产量的50%以上。


美国还十分注重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美国曾利用潮汐、合成燃料、太阳能等新能源,尤其是核能是美国大力发展的重点,到1995年,美国的核能发电量就可以超过煤炭发电量,位于石油之后居第二位。


美国的工业体系以重工业占绝对优势,但美国工业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东北部地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是欧洲移民首先开发的地方,也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地区.这里拥有采煤、钢铁、机械制造等重工业部门,而且美国的钢铁、汽车、化学等工业大部分分布在这一地区,因此被称为美国的“制造业带”。芝加哥市是美国仅次于纽约的第二大城市,是全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它位于美国中西部密歇根湖向南突出的芝加哥河河口地带,称为五大湖畔的明珠,美国的“工业之母”,是美国最重要的航空中心和最大的铁路枢纽。



重工业国家之二:中国


中国的工业体系是全球最庞大的工业体系,生产着世界近50%的工业制品,中国可以说是全球最齐全的工业体系。中国当前最具价值的核心技术主要有:1)高铁技术;2)大型工程技术;3)超大型起重机技术;4)填海造陆设备。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之前已经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预测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到2050年,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无疑中国的奋斗目标是世界第一。

中国的工业主要以基础工业部门为主。其中包括能源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等。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有的大小工业门类,可以说所有工业产品都能够做到自给自足,一旦外部环境有变,中国在国内都能够快速找到替代品。尤其是未来航空发动机等最后的短板一旦被攻克,中国将会成为全球工业最全,综合实力最强的工业大国。


根据统计显示,在2010年,中国工业制造业能力已经超过了美国。全球五百多种最重要的工业产品中,中国占有的数据为220,排名稳居世界第1位。当然还有很多排名世界第一的工业产品。比如:


中国的生铁产量世界第一名,早在2013年,中国官方公布的生铁产量数据为6.58亿吨,在世界范围内容排名占第一,是全球总产量的百分十五十九;中国的煤炭产量排名世界第一,在2013年,我国煤炭产量总数是36.6亿吨,成为全世界最大产煤国,中国煤炭的产量占到全球总产量的百分之五十以上。


中国的粗钢排名全球第一,2013年中国的粗钢产量为7.17亿吨,占全球15.5亿吨粗钢产量的46.3%,排名世界第一,超过第2至第20名的总和。中国的造船行业和总吨位全世界排名第一。2013年,中国的造船完工量达到了恐怖的6021万吨,曾经占到世界总造船量的41%


中国的水泥产量世界排名第1。2013年中国水泥产量为21.84亿吨,排名世界第一,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0%以上。中国的电解铝全球排名第1位,中国的电解铝产量为1988.3万吨,排名世界第一,曾经占世界总产量的65%以上。


中国的化肥产量在全球排名第1名,2013年中国化肥产量6840万吨,是世界最大化肥生产国,占世界总产量的35%。中国的化纤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总量第1,2013年度化纤产量7939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70%;平板玻璃产量7.14亿重量箱,超过世界总产量的50%;工程机械销售总额达590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43%。

中国的汽车总产量曾经位居世界第一的,在2013年度,我国的汽车产量就达到了1927.18万辆,已经是第4年达到世界第1,整体的产量占到全球总产量的25%。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是全球第一大消费国,位于华盛顿的地球政策研究所近日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消费大国。尤其在五大基本商品中,除了石油外,中国的粮食、肉类、煤和钢铁的消费量均超过美国。


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是辽中南重工业基地。我国拥有四大工业基地,分别是:京津唐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珠三角工业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在技术上,中国工业与美日德英法等发达国家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在某些技术领域、比如半导体、航空发动机、精密数控机床等领域相对比较落后,尤其是核心零部件依赖美日德等工业强国。比如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它被称之为工业之花,是代表一个国家工业整体水平的标志。打个比喻,整个国家的第二产业(从冶金到制造到加工设计)是一个金字塔,航空发动机无疑就是金字塔的塔尖,它涉及到了基本上所有的工业和技术项目,并且要用到这些领域的最高技术成就。航发技术涉及到:冶金,材料,机械加工,机械制造,热力学,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控制学等。吧,若未来我们的航空发动机技术能够独步全球,意味着实现高端重工业的重要突破,中国赶超美国是必然的趋势。




重工业国家之三:法国


法国在世界上有“小美国“的称号,是欧洲工业体系最齐全的国家,并且远在德国、英国之上。值得一提的是,法国的重工业、轻工业、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几乎都十分出色,在许多领域是唯一能与中美相抗衡的工业强国。法国尤其在航空航天、军事、高铁、电信、核能、汽车等领域位居世界第一阵营。

法国是最发达的工业国家之一,不但在核电、航空、航天和铁路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而且钢铁、汽车、建筑为法国工业的三大支柱。法国主要工业部门拥有:矿业、冶金、汽车制造、造船、机械制造、纺织、化学、电器、动力、日常消费品、食品加工和建筑业等。法国的核电设备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术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法国的航空和宇航工业仅次于美国和独联体,居世界第三位。法国的钢铁工业、纺织业占世界第六位。但是法国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传统的工业部门,特别是钢铁、汽车、建筑为法国工业三大支柱。


有人拿日本与法国做了比较,比如法国精于系统整合,日本精于精密部件的制造;法国长于融合创新,日本善于细节创新;在尖端的军工技术方面,法国比日本强很多,在民用工业品方面,日本远强于法国。


在高尖端技术领域,比如航空航天领域,法国的空客、赛峰、达索,都是响当当存在。特别是法国的水声技术、热成像技术,连美国也叹服不已。法国不仅仅的核电技术在世界上响当当水平,而且雷诺、标致、雪铁龙也差不到哪里去,米其林轮胎就不用说。另外,法国在复合材料、生物科技、自动化、信息化、数字技术、环保节能、3D打印等方面,也都是处于世界前列,很多单项还是全球行业的领先者。



重工业国家之四:英国



英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革命时期,是以重工作为主的,煤炭、钢铁最发达。英国的现代工业十分发达,比如航空发动机、舰船发动机都具有超强水平,英国是全球仅有的四个航空、舰船发动机制造强国。英国主要工业有:采矿、冶金、化工、机械、电子、电子仪器、汽车、航空、食品、饮料、烟草、轻纺、造纸、印刷、出版、建筑等。生物制药、航空和国防是英工业研发的重点,也是英最具创新力和竞争力的行业。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崛起,西方国家的影响力正相对下滑。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英国工业水平、制造业水平在全球依然占有一席之地,实力不容小觑。


英国尤其在化工、机械、电子、汽车、航空、食品饮料、生物制药等领域的实力位居全球前列。在化工领域,英国拥有帝国化学工业集团,在全球25家化工品牌排名中,英国入围2家。英国生物制药行业十分发达,拥有享誉世界的葛兰素史克、阿斯利康,且实力雄厚,均入围全球十大制药公司。英国还拥有一家全球日化巨头——联合利华,旗下拥有诸多日化及食品品牌。


在汽车制造领域,英国曾经是全球一流的汽车工业强国,曾经诞生了宾利、劳斯莱斯、阿斯顿马丁、捷豹、路虎、MINI、罗孚、MG等著名汽车品牌,可以发现几乎都是清一色的豪华汽车品牌,但是这些品牌大部分都已经被外资收购,英国汽车工业逐渐走向衰落。


英国的工业实力尤其体现在航空发动机领域。航发是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最能说明一个国家高端制造业的实力。比如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简称“罗罗公司”)是全球三大航空发动机制造商,其他两家是美国通用电气和普拉特·惠特尼。罗罗公司旗下的劳斯莱斯汽车业务被宝马集团收购,航空发动机制造依然在英国。


事实上,现代英国经济支柱是服务业,但为什么却依然是全球制造业强国?数据显示,英国早在2018年制造业增加值为2525亿美元,占其GDP总量的8.8%,占比还不足10%,而服务业的占比超过70%,是英国的支柱产业,服务业占比过高几乎是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现状。


但是在服务业占主导的前提下,英国仍然能保持制造业强国的地位,主要原因在于全球产业转移和产业分工,英国作为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完成工业化之后,将大部分中低端制造业转移到其他国家,只保留了高端制造业,同时向金融业等高附加值的行业转型。因此,如今英国依然是全球工业强国和制造业强国,但是和德国、日本这样的制造业一流强国相比还有些差距,不得不承认,英国在生物制药、机械制造、食品制造、化工、航空发动机等领域的实力依然十分强大。


具有制造航空母舰所需的综合工业的国家可以算是拥有重工业的国家,其中包括美国,中国、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少数国家。

尤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中,有不少国家以钢产量,煤炭产量,发电量,机械制造业的产量为重工业国家的标志,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假如以拥有航空母舰的制造能力为标杆,则可以寻觅重工业国家的行踪,原因是制造一艘航母,实际上是建造一个能够移动的城市,且“城市”的移动时速至少有30多公里,折合人们习惯的每秒速度大约10米左右,航空母舰有一个动力系统,能够供给螺旋桨大约几万匹甚至十万匹左右的马力,这个动力系统有可能是常规动力系统也可能是核动力系统。


在航空母航上生活和工作的人们需要的庞大用电量,必然导致航母又成为一个发电厂,航母舰载机如果是电磁弹射起飞,航母供电系统还需要能够提供大功率电能辅出的功能。航母的指挥系统,航母为舰载机提供的空中指挥系统,航母人员的生活用电,电子计算机设备用电,还需要航母具有输变电系统。航母在完成本身已经的确定任务过程中,还是一个舰载机的航空燃油仓库,弹药仓库,舰载人员的生活用水仓库,生活用品食品仓库,娱乐场所,舰载机飞行员休息场所。综上所述,英国具有这样的工业水平、科技水平及工业实力。



重工业国家之五:德国


德国是全球八大工业国之一,工业极为发达,德国在汽车、机械、重化工等领域都十分强大。比如鲁尔区是德国的传统煤钢工业区。慕尼黑(宝马汽车总部所在地)、汉堡、斯图加特(奔驰和保时捷总部所在地)、沃尔夫斯堡(大众汽车总部所在地)也形成了强大的制造业集群。柏林、莱比锡、德累斯顿则是德国东部的工业重镇。新兴工业集中在慕尼黑一带。

历史上,早在1913年,国土面积仅仅35.7万平方公里的德国,其工业产值在全球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居然高达16%。值得一提的是,在德国工业的飞速发展中,教育及科技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德国拥有十分庞大的高素质国民和如此众多的学校以及科研机构,因此,德国的科技研发成果层出不穷。比如影响世界经济发展内燃机、发电机等一系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的标志性成果大多都是由德国人发明的。德国当之无愧地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尤其奠定了德国在汽车、冶金、电力、化工等各个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


德国不但在重要的工业领域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和成果,而且大量的工业巨头在全球工业产业领域之龙头地位不可撼动,尤其是德国的人才在当时更是多如牛毛。


令人惊叹的是,在二战前,德国人(包括其他国籍德国人)包揽走了全球50%以上的诺贝尔奖。同时科技及发明又良性循环地造就了德国十分强大的工业。世界经济论坛(WEF)在之前公布的2018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德国人的创新能力、获新发明专利数量位居全球第一。德国在申报的专利、发表的科学论文数量及顾客对德国产品的满意程度都名列世界前茅。德国在宏观经济参数的总体稳定性、”通胀”和”债务动态”的标准方面,都位居全球第一。特别是德国的电气化率已达到100%堪称全球典型代表。德国的教育可以说厚积薄发,尤其在发明创造上,德国人取得了十分惊人的成就,比如德国重要的发明如下:


安全气囊的发明、磁悬浮列车的发明、直升飞机的发明、喷气发动机的发明、火花塞的发明、相对论、核裂变、摩托车的发明、无氟冰箱的发明、有轨电车的发明、柴油机的发明、伦琴射线(X射线)、自行车的发明、现代火箭、导弹、真空的重大发现、汽车的发明、现代高速公路、阿司匹林、保温瓶的发明、袋泡茶的发明、电波手表的发明、MP3播放格式、联动双电梯的发明、可换鞋钉的足球鞋、录音磁带、制冷机的发明、口琴的发明、35毫米相机、咖啡滤纸的发明、牛仔裤的发明、明信片的发明、滑翔机的发明、电子显微镜的发明、计算机的发明、细菌学、直流发电机的发明、激光唱机的发明、扫描仪的发明等等。


德国工业之所以如此强大,最重要的是德国国家储备蓄了极为丰厚的德国“工匠”资源,其中包括:工程师、高级技工、普通技工。德国拥有令人赞叹的工匠精神、契约精神。德国前总统赫尔佐格曾经表示:“为保持经济竞争力,德国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博士,而是更多得技师。”

德国在世界上是一个令人钦佩的国家。诞生了一大批的全球顶尖科学家,比如爱因斯坦、普朗克、海森堡、高斯、莱布尼茨、希尔伯特等,不仅如此,德国在其他领域仍然拥有出类拔萃的表现,比如诞生了大哲学家:康德、尼采、叔本华、莱布尼茨、黑格尔、海德格尔、谢林、阿多诺、胡塞尔、费尔巴哈、弗雷格、李克特、海森堡、费希特、库尔特·勒温、赖欣巴哈、赫尔岑、莫里茨·施利克、文德·班等。音乐方面诞生了大名鼎鼎的巴赫、贝多芬、舒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等闻名遐迩的音乐家。在之前的几百年里,这片普鲁士土地已成为全球最出色的“智慧之地“。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只有8000万人口,但不可思议地拥有2300多个世界级名牌,德国的品牌来源于德国人对每个生产细节的无比重视、极为认真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可以说从最基础的钉子,螺丝,螺母,再到家用的双立人刀具,凌美钢笔,西门子家电,大名鼎鼎的博世集团,再就是德国的发达的汽车,航空航天工业都是出类拔萃。比如在军工方面,大名鼎鼎的豹式坦克,AM运输机,HK自动步枪,MP5,MP7冲锋枪,都是德国工业产品的杰出代表。


早在二战时期,德国的工业体系就是非常完整的,高精尖也是建立在完整工业体系基础之上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值得一提的是,一个强大的工业国家。只有完整的工业体系,才能支撑起复杂的工业技术。二战时期的德国,依托雄厚的工业底蕴、发达的科技和优秀的人才,使得德国的工业非常强大,特别是军工产能位居世界第一。二战前,德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总份额的13.2%,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工业强国。二战后,德国的工业一度超过世界总份额的30%以上,工业实力直追美国。德国的煤和钢优势十分显著,德国直接统治区生产了4亿吨煤、3180万吨钢,而苏联只有1亿5千万吨煤、1790万吨钢。充足的煤使得德国拥有700亿度电力(苏联480亿度),开动了126万台金属切割机床(苏联才有58.4万台),德国的机器制造工人甚至超过苏联一倍。



重工业国家之六:日本


地球人都知道,日本的轻工业高度发达,比如电子电器、游戏动漫、仪器仪表、汽车、光学、材料科学、自动化等领域均位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日本在重工业领域,比如化学、高铁、造船、钢铁、基建、机械制造、数控机床等许多领域依然独步全球!日本近年来的工业发生了很多变化,快速消费品逐渐没落,但隐形在背后的工业实力依然强大,比如手机中的摄像头、内存、屏幕、电容、晶片等是日本制造!可以说没有日本制造,很多国家一半的高科技工厂要关门,这绝非危言耸听。

日本工业高度发达,工业结构向技术密集型和节能节材方向发展。主要部门有电子、家用电器、汽车、精密机械、造船、钢铁、化工和医药等,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主要工业区大都集中在太平洋沿岸,主要形成了京滨、阪神、中京、北九州4个主要的工业区。机械工业一直处于重化学工业的中心地位。


日本在制造业全面超越德国已三十年,日本尤其在钢铁,金属合成冶炼,超精度数控机床,半导体,碳纤维技术,光学仪器,医疗器械,汽车制造技术,以及工业设计能力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日本尤其超精度数控机床,碳纤维技术,光学仪器等领域,都是全球霸主。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拥有150年以上企业日本有20000家,全球第一。而欧洲第一大经济体德国只有0家,与日本也完全不是一个等级。


日本的海外资产连续23年全球第一。曾经是德国的10倍,被称为在海外还有一个隐性的超级日本。即使著名的美国摩根士丹利,美国寿险公司,美国电信公司斯普林特(Sprint),美国烟草,威士忌品牌beam等等大名鼎鼎的美国企业,日本都是股东,更别说全球布局了。另外,日本曾连续二十四年蝉联全球第一债权国。



重工业国家之七:俄罗斯



苏联巅峰时期的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根本不惧美国,但是其他产业及领域就十分一般了。比如苏联人引以为傲的钢铁洪流坦克部队,在当时全世界上无出其右,在鼎盛时期苏联坦克的质量要远超过美国,数量上大约是美国的20倍。顶峰时期,苏联的坦克数量曾经高达6万多架而装甲车也有7万多辆。在1988年全世界武器贸易之中,苏联所占的份额是38%,已经超过了美国的30%。

在苏联时代,俄罗斯曾经拥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最齐全工业体系,从航空航天到半导体,从汽车火车到军工,都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俄罗斯曾经在很多工业领域起到了开拓者的角色,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十分卓越的贡献。但俄罗斯的工业体系比较侧重于重工业,但在轻工及民用工业实力领域实力较弱,尤其是消费类工业领域没有存在感。因此,俄罗斯的工业能力已经远远无法与苏联时代相比了。


俄罗斯工业十分发达,特别是核工业和航空航天业在世界上占有极为重要地位。俄罗斯的工业基础雄厚,部门齐全,尤其以机械、钢铁、冶金、石油、天然气、煤炭、森林工业及化工等为主,木材和木材加工业也较发达。俄罗斯IT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在软件开发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涌现出了Yandex,卡巴斯基等世界著名的软件制造商。


俄罗斯工业主要是大型重工业:比如森林工业,军事工业,油气开发为主,分布于东欧平原,乌拉尔山以西以及远东地区,俄罗斯工业建立在丰富矿产资源的基础上,因此,工业主要分布在内陆的矿产产区。俄罗斯拥有四大工业区分别是:


一是莫斯科工业区:俄罗斯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主要以汽车、飞机、火箭、钢铁、电子为主。二是圣彼得堡工业区:主要以石油化工、造纸造船、航空航天、电子为主,是俄食品和纺织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三是乌拉尔工业区:主要以石油、钢铁、机械为主。四是新西伯利亚工业区:主要以煤炭、石油、天然气、钢铁、电力为主。



重工业国家之八:意大利


意大利是欧洲古代文明的发祥地,曾抚育了斯巴达克斯、但丁、达芬奇、伽利略、马可波罗等伟大的人物,拥有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和雕塑、教皇所在地梵蒂冈。意大利曾经与德国、法国和英国属于西欧四大强国和世界资本主义七大强国之一,但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资源贫乏,工业起步较晚。但从1986年开始,意大利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英国。意大利是世界上最发达的七大工业国家和贸易国家之一,主要有钢铁、机械、化工和电力四大基础产业,近年来原油加工能力发展迅速,已踞世界第四位。


意大利的汽车、化工、服装、皮鞋业发达,出产的家用电器、大理石花岗岩、精密仪器、各类机械设备广受欢迎。特别是以意大利首都罗马和佛罗伦萨为中心的中部地区是意大利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又是纺织、精密仪表和光学仪器制造业的中心。以米兰、都灵、热那亚构成的著名的工业三角区,是意大利工业、商业和金融业的中心。意大利的都灵是著名的汽车城,世界驰名汽车品牌“菲亚特”总部的所在地。而热那亚是意大利第一大商港,著名的旅游城市威尼斯就坐落在这个地区。



重工业国家之九:瑞典


瑞典拥有”超级大国“的称誉。原因是人口仅有990万的北欧小国,却是名副其实的工业强国,瑞典的工业门类之齐全,可以说令人震惊。瑞典拥有自己的航空业、核工业、汽车制造业、先进的军事工业,以及全球领先的电讯业和医药研究能力。在软件开发、微电子、远程通讯和光子领域,瑞典也居世界领先地位。瑞典1988年研发成功的鹰狮战机,是世界上性价比最高的多用途战斗机,即使与美国F16比也毫不逊色!毕竟瑞典是一个人口不足一千万的小国,这不得不令人佩服。


瑞典的工业发展的较晚,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前还是欧洲落后的农业国。进入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瑞典的工业得以快速发展。逐步建立了以本国资源为基础的工业系体,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之一。工业产值曾经占工农业产值的90%以上,并且是国民生产总值的38%,工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37%。

瑞典是世界上重要的林产品生产国与出口国,有“欧洲锯木场”之称;瑞典铁矿资源丰富且多富矿,产量也很高,是世界重要的铁矿出口国,其特殊钢在世界上占据十分重要地位;瑞典的机械工业也十分发达,特别是以特殊钢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工具、钻机、轴承、电器、机床等最为著名,其产品有精密、耐用和工艺水平高的特点,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能力很强;瑞典的造船业非常突出,曾经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




重工业国家之十:韩国



韩国国土面积仅为10.03万平方公里。而世界上面积在十万平方公里左右的国家还有冰岛(10.3万平方公里),古巴(10.99万平方公里),匈牙利(9.3万平方公里),葡萄牙(9.22万平方公里)等。与众不同的是,韩国拥有一个十分庞大的工业体系,特别是重工业。或许这些国家人均收入不会比韩国低,比如像爱尔兰、荷兰等高收入发达国家,人均GDP就远高于韩国,但其中没有哪个国家像韩国一样,拥有如此强大的重工业体系。


从产业体系来看,韩国拥有八大支柱产业:钢铁,石油化工,汽车制造,机械,造船,半导体,显示面板和智能手机,除了半导体,显示面板,智能手机外,其余都和重工业密切相关。值得一提的是,韩国的每个行业,都有一到两家世界级的领军企业,且在全球市场处于领先水平。比如在钢铁领域,据WSD(世界钢动态公司)数据显示,浦项钢铁已经连续十年被评为全球最具国际竞争力的钢铁公司。


在炼油及石油化工领域,比如韩国SK集团,GS加德士,三星道达尔是其中的佼佼者,尤其是三家企业都实现了炼化一体化。韩国的炼油及石油化工主要分布在:仁川,蔚山,大山等沿海地区。特别在汽车制造领域,韩国现代汽车集团2019年汽车销量达720万辆,成为世界五大汽车公司之一。在传统的机械和造船重工业领域,韩国拥有全球代表性的企业:现代重工,三星重工,斗山集团等,而且韩国在大型油轮,液化气船,大型集装箱船的建造方面占据全球领先优势。另外,韩国的很多企业在锅炉,涡轮,发电机,船用发动机,核电装置,工程机械等领域体育具备一定的超强实力。


韩国仅仅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能够发展出如此规模庞大的重工业体系,实话实说,在全球同级别国家中十分罕见。当然韩国地理上具有优越的条件。比如韩国是一个半岛国家,三面环海,十分适宜于建设大型海港和集装箱港口,海运也非常便利,为大量进口铁矿石及原油创造了条件,所以韩国具备发展造船,钢铁,炼油等重化工业的优势条件。比如像韩国浦项港可停靠15万吨级船舶,且已发展成为韩国最大的钢铁城,拥有浦项制铁,INI,东国制铁等享誉世界的钢铁企业。


韩国的蔚山港主要以石化,造船,汽车制造等产业而闻名世界,这里建有世界最大的炼油工厂之一,比如SK集团旗下的蔚山炼油厂,世界最大的造船厂—现代重工,另外,蔚山港还吸引了德国巴斯夫,美国杜邦等跨国公司巨头来此投资建厂。而韩国发展重化工业,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韩国仿效日本的产业政策。韩国紧跟日本的步伐,建立了自己的重工业体系。其次,韩国独特的大企业集团,财阀制度起到关键性作用。韩国发展重化工业投资巨大,跨行业发展需要巨大的财力做支撑,炼油及石油化工,造船,钢铁等产业都是如此,因此可以看到三星集团不但做手机,同时也做半导体,而成立三星重工就不足为奇了。再比如现代集团也培育出了现代重工,SK集团业务则涵盖了半导体,通信,石油化工等产业。

4.煤炭:变脸的能源(上)

来源:【矿业界】

编者按:2022年不知不觉已经接近尾声。受到以“俄乌冲突”为代表的一系列“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影响,今年的全球大宗商品的生产与贸易都受到了巨大冲击,也有观点判断,已经催生了新一轮大宗商品超级周期的到来。

近日,“矿业界”特别策划“大宗矿产品面面观”栏目,邀请业内大宗商品分析专家,为您讲述各类大宗矿产品的故事,敬请垂注!

“脑壳一转 /面孔说变就变/ 眼睛一眨 /不过瞬息之间”,川剧中的绝技变脸“好耍又新鲜”。在大宗商品领域里,煤炭也拥有类似的“变脸”绝技。一会儿展示的是推动工业革命的重要能源,一会儿又看做是雾霾的元凶,有时还会被认为是安全的基石或绿色的希望......

煤炭一张黝黑的脸被整出了诸多花活儿,但其实在地下埋了两亿多年的煤炭本身变化是缓慢的,之所以会呈现出不同的面孔,变得不是煤炭,而是人们对煤炭的认识和应用方式在不断调整。

今日,分析师孔令龙为您带来——煤炭:变脸的能源(上)。

现在住在城市里的孩子,多半没见过书本里记载的煤炭,在现实中长得什么样子。一听到“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想到的也是只有在生日蛋糕上才能见到的蜡烛,但其实煤炭也同样担得起这个形容:不但发光,而且发热,照亮、温暖并驱动了人类的文明之路。

01

能源的呼唤

人类文明史可以看做是利用不同能源的迭代史,使用煤炭是人类涉足化石能源的一小步,也是文明形态向前推进的一大步。

率先迈出这一步的是中国人。上世纪70年代初,在辽宁省沈阳北陵附近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的残留。在那处被称为的新乐遗址出土了7000多年前的精煤工艺制品,一道出土的还有碎煤精,精煤半成品和煤块。这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使用煤的的确凿证据。

当然,煤炭最大的价值还是取代木柴,与火焰结合。煤炭和木柴本是同根生,只不过前者多了上亿年岁月积淀,因此能迸发出更厚重的热量。现在人们使用的煤炭,在地球上存在的时间远超人类,在约3亿年前的石炭纪,地球上覆盖着茂密的森林,它们因地壳运动而遭到掩埋在地底,经过长期高温高压等地质作用后,由最初的木材转变为煤炭这种可燃的有机矿物。

虽然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了煤炭,而且同样重量的煤炭比木柴具有更高的燃烧值,但木柴却有煤炭难以比拟的可及性。煤炭要费尽气力才能从地底挖出,而且在古代的技术条件下,除了少数露天煤矿外,人们确实难以找到地下的矿脉在哪里。相反当时植被茂盛,木柴随手可及,住在乡下的可以自己捡柴生火,住在城里的则可以花钱购买柴火。

樵夫是农业社会普遍的四大职业之一,和渔夫、农民、文人并列。樵夫在郊外砍柴然后担进城里卖,负责维护能源生命线。由于每天内外奔波,因此被视为消息灵通人士,在《西游记》的一开头就有给孙悟空指引拜师之路,算得上是齐天大圣的引路人;《水浒传》里的“拼命三郎”石秀曾化妆成樵夫到祝家庄打探消息。市井演义小说是现实的反应,也说明当时人们对木柴的依赖。

但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的推进,在土地开垦中大量的树木被砍伐。近处的林木消失后,人们只能去更远的地方获取,导致“伐材采木、山谷渐深,辇致劳苦”的局面,在汴京这样上百万人口的大城市里,寒冬里更发生活由于缺乏木柴燃料而大面积冻死人的惨剧。樵夫难为无木之催,客观上需要哟新的燃料打破“柴荒”的瓶颈。

群山兀,煤炭出。煤炭被作为木柴的替代品从宋代开始被大量使用,并四处开花,比如陕西人用来烧瓷,四川人用来煮盐......苏东坡做徐州太守期间,也曾组织人力,专门进行煤炭勘探和开采,并写下一首《石炭》:“湿薪半束抱衾裯,日暮敲门无处换。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石万车炭......南山栗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

当越来越多的樵夫被矿工所代替,煤炭的时代在大约1000年前到来。

02

瓦特的世界

中国率先用煤炭取暖,并在冶铁和烧瓷中大规模使用,促进了兵器制造、货币铸造、陶瓷等行业的发展。从宋代开始的煤炭能源升级也被英国汉学家伊懋可(Mark Elvin)称为“中古时期的工业革命”。而正牌的工业革命发生在伊懋可的老家。虽然在18世纪才姗姗来迟,但推动了煤炭更大规模地使用,并使其成为工业的粮食,改变了全世界。

赋予煤炭“黑金”桂冠的是苏格兰人詹姆斯·瓦特,他手中的圣杯则是蒸汽机。虽然瓦特不是蒸汽机的首位发明者,但他集众家之大成改造完善的蒸汽机,却被历史铭记。

瓦特的蒸汽机最初就是“取之于煤,用之于煤”:用煤炭做动力,最早也使用在煤矿上,是要解决煤矿开发中切实遇到的问题。当时人们用煤越来越多,但随着煤炭采掘深度的加深,矿井出水、空气稀薄、甚至还有瓦斯爆炸等困扰着煤炭生产。蒸汽机于1776年在波罗姆菲尔德煤矿首次向公众展示其工作状态,通过使用蒸汽机进行排水,解决了矿底积水问题,煤矿透水事故得到有效控制能,大大提高了煤矿的开采效能和安全性。除了排水,蒸汽机还解决了煤矿的通风问题,在蒸汽机的带动下,气泵和鼓风机制造大量的空气,通过管道输送到矿井中,保障了矿井作业面的空气供给。

蒸汽机给煤炭开采插上翅膀,也为煤炭需求开拓了新的天地。不久以后蒸汽机被广泛应用于采煤业以外的纺织、冶金、造纸等其他工业部门,促进了制造业的大发展。

瓦特是幸运的,煤炭为他的发明提供了直接的动力;英国是幸运的,丰富的煤炭资源让其在发展中占得了先机。从北方的格拉斯哥到中部的曼彻斯特再到南部的伯明翰,英国煤炭储量丰富、分布广泛、运输方便,按照19世纪的英国经济学家威廉·斯坦利·杰文斯的观点,正是这种煤炭资源禀赋,使得英国国力超过欧洲大陆国家和美国,率先进入“蒸汽时代”,并利用优势构建起“日不落”的殖民帝国。

在煤炭大规模使用前,无论是手推肩扛,还是马车驼队,在交通运输中都是生物能在扛大梁,即使在地理大发现中大放异彩的帆船,也是利用固有的信风和洋流“靠天吃饭”,在通过赤道无风带时一筹莫展。而以煤炭当做动力德新的载具,更加高效快捷,并不容易被自然环境左右。

在煤炭燃烧散发出的热量中,孕育出蒸汽火车头,那是最能体现工业社会早期厚重之美的机械。一锹煤炭铲进锅炉,在蒸腾的炉火中发出的嘹亮汽笛声,骨子里带着“喝令三山五岳开道”的豪迈与浪漫。蒸汽船更是从与马车赛跑开始,以人们之前无法想想的蹄疾步稳之态,贯通七海,连接五洲。这些以煤炭为“粮食”的交通载具,使得世界“变小”,让人们的视野变大。

03

从战争动力到合作动力

在都德的名作《最后一课》中,在普法战争中失败的法国,被迫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割让给了胜利的一方。法国丢掉的不只是说法语的人口,还包括其主要的煤炭产区。

在大国竞争中,法国本来就由于煤炭不足落了后手。和英吉利海峡对岸的英国相比,法国煤炭资源本来就相对短缺,其煤炭产量还不足英国的八分之一,这就限制了其进入蒸汽时代的速度。法国不止煤炭少,而且质量不高,难以炼成焦煤,不利于冶金业的高效使用。失去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对发法国的煤炭供应来说更是雪上加霜,让其日益远离“太阳王”路易十四时的骄傲和拿破仑时代的荣光。

法国人用了将近半个世纪才报了失去煤炭产区的一箭之仇。在抱上英国、美国等大腿后,法国艰难应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在战后的巴黎和会上,绰号“老虎”的法国时任总理克里蒙梭将德国当做肥美的猎物狠狠下口,不但收回了煤产区洛林和阿尔萨斯,还获得了德国萨尔区的煤矿开采权。

在那个年代,随着焦炭开始在钢铁冶炼中广泛使用,这使得煤炭的使用愈发广泛。越来越多的炼钢厂使用燃煤,更多的资金也被投入到对煤炭的研究中,这进一步的提升了煤炭利用率,使其逐步成为了当时社会最重要的能源。煤炭和钢铁的产量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战争能力最直观的指标,煤炭是驱动战争的动力,也是战胜者揽入怀中的筹码。

划分煤炭战利品的巴黎和会并没有终结欧洲的战争,而是成为另一场规模更大、过程更残忍的战争的序曲。直到上世纪50年代,在战争废墟中人们才开始重新冷静思考煤炭对国家的意义。

这次登场的时任法国外长罗伯特·舒曼和高级专员让·莫内,并没有像前辈克里蒙梭那样通过夺取德国的煤矿来充实法国的煤场,他们提出了更加宏大的蓝图:通过欧洲合作来恢复和振兴法国的经济,特别是通过法德合作来实现法国经济的重建。而实现这个目标的第一步是把法德两国的煤炭、钢铁资源置于一个超越国家的管理机构之下,对煤钢资源共同开发和使用,当这两样最重要的战争资源被共同管理,再次发动战争的概率也大大下降。

在这种思路下,法国、西德、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及卢森堡六个国家在1951年通过签订《巴黎条约》成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这是欧洲漫长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拥有超国家权限的机构。成员国的政府第一次放弃了各自的部分主权,并将这些主权的行使交给一个独立于成员国的高级机构。

煤炭成为前所未有的政治实验的主角,煤钢联营也成为区域一体化的雏形,也是当前欧盟的前身。煤炭这种资源从战争的筹码,变成了合作的基石——在煤钢联营成立后的70多年里,西欧果真再无战争。

作者介绍:孔令龙,大宗商品分析师。多年从事宏观经济政策和大宗商品市场研究,曾担任央视特约财经评论员,并在《中国证券报》等媒体开设专栏。先后出版专著《伦敦金融城的中国背影》和《谁给黄金定价》,译著《信号:如何辨别复杂的世界经济》《思想经济学》,参与撰写《黄金市场蓝皮书》。

本文来自【矿业界】,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关注微信

本网站的文章部分内容可能来源于网络和网友发布,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进行删除处理,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clwxseo.com/jishufuwu/9930.html

猜你喜欢

热门资讯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