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定结果与教师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这是教师支持评价改革的重要动力。
我们强调了主观评价的功能,它可以实现师生实时交流,客观上可以成为避免教学事故的“缓冲地带”。
这对于授课教师的工作有实际帮助。
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课程。
2020 年,指导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正式发布,该文件提出要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
在该文件的指导下,各高校也开启了新一轮教育评价改革的探索。
中国传媒大学提出的“十四五”主要目标之一是“教育评价改革进一步落实落地,法治和内控体系逐步健全,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2023 年,为进一步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优化学校教育评价体系,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该校启动了多主体参与、全过程开展、全方位考核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改革,影响深远。
2023 年 7 月,该校党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国传媒大学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改革方案》,9 月 改革正式启动。
麦可思研究(下文简称“麦”)特邀中国传媒大学教育质量评估与督导处处长张涛,就该校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改革工作进行了深入分享。
多维立体课程评价机制正形成
麦:学校启动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改革的核心是什么?
张涛:我校开展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改革,主要是尝试解决既往的体系不完备、模式显单一、结果存争议、组织较滞后等痛点问题。
我们以协调教与学关系为核心,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推出了四项重点举措:
第一,围绕教学梳理设计指标。
我们围绕课程教学,按照知识内容(教学内容)、组织规范(教学方式)和学习效果(教学效果)三个维度重新梳理设计课程评价指标,以解决评价体系不完备的问题。
知识内容,是对课程在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和完整性、教材及案例内容的选择、总体培养成效、课程思政等课程内容层面的总体评价。
组织规范,是对课程在教学保障、教学准备(材料、备课、课件)、流程设计(板书、互动、作业、考试)、教学态度、教学技巧,以及纪律遵守(秩序、考勤)等课程组织实施方面的总体评价。
教学效果,是学生从主观感受出发,对课程所传授知识内容的难易程度、工作量、知识掌握情况、学习收获、对课程的推荐度等学习效果方面的主观评价。
第二,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评价。
我们调动了多方积极性,将学生、学院、教师、校级督导以及同行均纳入了课程评价主体,形成了多主体评价机制,以解决主体单一的问题。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受众,对课程教学质量有最直观的感受。
学生评价是秉持课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原则的必然要求,有助于课程评价回归帮助教师发现、关注并解决学生学习问题的初心。
学院作为课程责任方,通过评价可以强化其责任意识,促进课程建设。
作为评价主体,学院有利于加强课程规划、监督和质量管理。
教师作为课程实施者,对学风学纪和课程复盘反思拥有直观感受,其评价对课程综合评价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学校开展的常规督导和专项督导可以从校内第三方视角评价课程质量。
上级部门、学校、院系和教研室组织或开展的同行评价也是学院和教师课程评价的重要参考。
重构评价要素关系,根据评价主体、方式和内容特点,建立合适的关系,提升评价结论的权威性和准确性,解决评价科学性问题。
兼顾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课程质量评价体系采用两类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解决组织方式滞后性问题。
过程性评价面向学生开展,通过信息化技术实现实时反馈,调研学习情况和课堂信息,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升课程质量。
过程性评价兼具反馈预警功能,将预警信息推送给教师、学院和学校。
结果性评价在课程结束后进行。
通过以上措施,构建了一个多主体参与、全过程开展、全方位考核的课程评价机制,为学校和学院优化课程规划、提高课程质量提供支撑,引导教师实时掌握学生学习效果,提升教学质量。
过程性评价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做出相应调整,虽然行政成本较高,但如今的信息化技术和智慧校园建设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也是我们推进改革的先决条件。
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辅相成,可共同保障教学质量。在本次改革中,我们首先明确了过程性评价在课程评价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与结果性评价的结构性关系,设计了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明确哪些指标内容由学生、任课教师、学院和督导专家完成。
我们确定了过程性评价的目的:服务于教师和提升教学效果。基于此目标,我们设定了具体评价内容,包括总体评价、收获度、难易度、投入度、预期匹配度和主观评价等维度。
我们借鉴了商业应用程序中评价反馈模式以提升用户体验。例如,我们设定内部标准:学生在 10 秒内进入评价页面,30 秒内完成简单评价;我们还与开发评价系统的第三方公司深度合作以实现相关功能。我们希望学生愿意充分利用这一渠道反馈信息。
从目前情况来看,学生评价积极,教师也可以及时收到反馈。下一步,我们希望通过关键词统计,将预警信息实时推送给教师、学院和学校,有针对性地完善系统功能,改善用户体验,方便师生使用。
麦:您提到了学生反馈积极,教师也能及时收到反馈。贵校如何激发师生积极参与这项工作?
张涛:师生是否愿意付出更多精力参与,取决于机制设置、操作设计的合理性,以及行政推进的有效性。改革于本学期落地,我们在机制上考虑了与原有机制的有效衔接。在鼓励师生参与方面,我们仍在努力,期待取得较好效果。
在教师参与方面,评教结论关乎切身利益,这是教师支持评价改革的基本动力。增加工作量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我们引导教师将过程性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学内容和手段的设计、调整工作,强调主观评价功能可以实现师生实时交流,客观上可避免教学事故,对任课教师的工作有实际帮助。
在学生参与方面,我们强调功能实现的便利性。过程性评价功能整合在中传的应用程序中,确保学生随时随地参与并快速完成。我们为每门课程设置了最低参评人数,要求每个学生对每门课程至少参与两次过程性评价,并通过中传应用程序的通知功能推送到学生手机,起到提示作用,有助于提高参与率。我们突出强调匿名性和隐私保护,让学生可以自由表达,避免因压力而不愿意评价。
**课程评价结果的应用**
麦:学校如何利用这些学生的反馈?
张涛:我们对学生参与程度和评价效果进行了抽样调查。
目前,了解该系统的学生都反馈良好。
系统运行初期,每天有 100 多名学生参与评价,随着宣传工作的开展,参与规模还会逐渐扩大。
评价结束后,我们会结合学生过程性评价和期末结果性评价,得出该门课程的最终评价结论。
课程评价结论将根据就高原则,分为 5 类 10 档。
评价结论的应用
在学校层面,课程评价结论将成为教育质量评价、专业评价、学科评价、教师画像、职称评定、优秀课程选拔、教学督导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在学院层面,可作为加强课程建设、评估教师教学质量、进行绩效考核的依据。
在教师层面,可作为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成效的重要参考。
对于某些学院和课程,如海南学院和通识课程,我们会采取措施提高参与比例,并尝试将其与任课教师的绩效挂钩。
如前所述,该门课的最终成绩中,学生拥有 70% 的决定权,学院和学校占 30%。
评价结果将影响教师的晋升、绩效和培训机会等。
学校会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例如,成绩处于 C 类的课程,除了在各类优秀课程选拔和绩效考核中作为负面因素考虑外,学校还会将其纳入下学期的重点督导范围,由督导专家提供帮助。
如果课程质量确实较低、学生反响较差或帮扶效果有限,学校会下达督导决定,责令学院停止开设此门课程。
这些举措旨在改进课程和教学,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
我们还设置了 N/A 档,以应对出现各类特殊情况导致的评价异常问题。
该类型由教师在自评中提出,经学院审批、学校核准并公示后,此类课程可不纳入成绩体系和教学质量统计。
研究生层面 10 人以下的小班也只进行评价统计,暂不纳入结论体系。
本网站的文章部分内容可能来源于网络和网友发布,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进行删除处理,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clwxseo.com/jishufuwu/2595.html